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发布厅 > 往期回顾

决胜“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

信息来源:市政府新闻办 发布时间:2025-11-25 17:12
[字号:默认超大]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5日

发布地点:市投资促进局

发布人:市投资促进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殷燕



“十四五”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扣省委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战略定位,聚焦市委推进“四个转变”、促进“两个更优”的战略部署,坚持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主要指标稳中有进、产业集群聚集成势,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一、坚持高位推进,项目质效明显提升

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双招双引”决策部署,顶格开展“敲门行动”。市、县、园区主要领导高频次拜访企业,高密度会见客商,对接高端资源,商谈项目合作,推动了宝镁年产30万吨高性能镁基轻合金、起帆电线电缆产业园、星河动力年产24发新一代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生产基地等一批50亿元以上项目落地投产。“十四五”期间(截至2025年10月),全市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10个,新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1423个,项目总投资4678.7亿元,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3693.2亿元。与“十三五”收官之年2020年相比,2021—2024年,年均新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增长13.4%,年均到位资金增长22.3%。

二、聚焦主导产业,集群优势日益凸显

推动每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聚焦2个细分领域,坚持链式发展,构建产业生态。围绕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每个产业绘制一张产业链全景图、一张招商图谱,瞄准大尺寸晶圆制造、车规级芯片、镁基新材料、商业航天等细分领域关键环节精准发力,通过引进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同步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引进亿元以上新兴产业投资项目1305个,同比提升71.7%,占全市比重达91.7%,比重提升18.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引进省外亿元以上补链强链延链项目386个,产业集群生态不断优化。

三、创新方式方法,招商路径不断拓展

顺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趋势,深入研究国家和省级层面出台的各项支持政策,探索务实高效的招商引资新模式。基金赋能引领,充分发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市区(县)两级联动,建立“基金+县区(园区)+项目”机制,高效响应项目融资需求,“十四五”期间,通过基金招商成功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92个。江南集中区创新提出“股权+贷款”的融资方案,引进总投资34亿元、年产3万吨新型硅碳负极材料项目;市经开区牵头联合社会资本,优化基金股权架构,引进总投资60亿元的第三代半导体晶圆制造项目。开发应用场景,高起点编制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规划,构建多维度应用场景,先后引进星河动力火箭智造项目、星移联信通信载荷等卫星制造项目,实现了从“有箭无星”到“箭星协同”的突破。“十四五”期间,依托场景招商成功引进65个相关项目。推进“乡情+服务”双纽带招商,依靠乡情纽带返乡投资,强化项目全周期、高质量服务,助力项目快速建设投产。“十四五”期间,成功引进臻品酒店、九华黄精深加工、大龙网跨境电商产业园等153个徽商回归项目,到位资金200.9亿元,形成了“引进一个、建强一环、带动一片”的生动局面。

四、完善工作机制,招商流程更加规范

优化工作格局,大力推行“3+4”招商模式,加强市县两级联动,充分发挥县区招商“主阵地”作用,压紧产业专班、市直部门、驻外机构责任,形成上下招引合力。规范招商机制,先后印发出台促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工作《任务清单》与《若干举措》、《池州市招商引资项目合同履约监管细则》等文件,从政策统筹、方式创新、履约监管等方面对各地各部门依法依规开展招商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建立了较为科学规范、透明协同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完善要素保障,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落细落实常态化调度、要素保障会商机制,对市级重点项目实行闭环式、清单化管理,及时跟进要素匹配与问题解决,全力提升项目转化效率与投资进度。

五、强化能力培养,队伍素质明显提升

坚持“内培外引”两手抓,着力培养一批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五懂”招商人才。选派有潜力的年轻招商骨干,赴园区、产业专班、驻外机构“沉浸式”跟班参与项目对接、研判、谈判全过程,在实践中开阔眼界、增长才干。举办全市招商引资专题培训班,邀请产业专家学者和招商实战能手开展专题培训授课,灵活组织产业知识学习会、项目分析研判会、招引案例分享会等,持续深化专业能力培养。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紧扣省委“创新之问”,认真落实市委工作方案,推深抓实“3+4”招商模式,持之以恒做优存量、做强增量、做大体量、做高质量,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积蓄新优势。


答记者问

问题1:通过刚才您的介绍,我市在“十四五”期间引进了不少大项目好项目,请问在不断提升招商质效方面我们是怎么做的?

答:招商引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一是精准靶向招商。立足我市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定位,聚焦“锻长板、补短板”,会同产业专班编制招商图谱、投资导向目录、产业发展规划》等资料,按图索骥,精准招商。二是构建招商生态。推深做实“3+4”招商模式,以“产业专班+产业图谱+产业基金”为三大核心抓手,完善“专家论证+尽职调查+商务谈判+法务审查”四大流程机制,防范项目风险,提高项目质量。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每年举办招商引资专题培训,推动各地充实一批“精于产业研究、精于政策把控、精于项目甄别、精于谈判技巧”的专业人才到招商一线,打造专业化招商队伍,推动招商引资工作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提升。


问题2:近年来,基金招商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池州也通过基金引进了一批好项目。请问,面对与合肥、芜湖等地在基金规模上的差距,池州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以小搏大”的?

答:与先发地区相比,我市的产业基金总规模不大,因此不能简单比拼“钱多钱少”,而是要走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精准化、高效率基金招商之路。一是聚焦“关键少数”,实施靶向投资。集中有限的资金,跟投那些能够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具有颠覆性技术、市场前景广阔的“链主”企业和核心项目。像我们引进的碳一新能源硅碳负极项目,其技术实现了我国气相沉积硅碳材料的首次吨级量产和车规级应用,有效突破硅碳负极材料在电池应用中的技术瓶颈。面对项目的融资需求,市、区两级基金联动,创新“股权+贷款”模式,迅速组建专项基金,以资本为纽带成功引进了这个具有重大产业影响力的项目。二是“投早投小投科技”,陪伴企业成长。善于发现并投资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企业孵化力度。例如,青阳县仅以2000万元的专项基金,精准投资了镁源动力科技的镁基储氢项目,成功撬动了总投资3.5亿元的产业化项目落地。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模式,让我们能用有限的资金,孵化培育未来的产业之星。


问题3:“十四五”期间,在推动项目快速落地方面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方法?

答:一是推进“三个清单”成果转化。每月通报全市敲门招商及新增签约、开工项目招商引资“三个清单”工作落实情况并提请市政府调度,梳理难点堵点,明确解决方案,加快项目转化。二是加大重点项目跟进力度。定期梳理更新重点在谈项目和签约未开工项目清单,明确时间节点安排、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加强项目调度,推动市县协调配合、合力攻坚,全力提升项目转化效率与投资进度。三是健全项目落地保障体系。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新上工业项目(除特殊情形外)全部推行“标准地”出让,整合发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力量,深化“全程帮办+前置服务”工作模式,实现项目从签约到开工的“一站式”服务,有效缩短项目落户周期。


问题4:“十五五”期间,面对招商形势新变化,我市如何创新招商引资模式?

答:新政实施后,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化资本招商。资本招商可以说是破解招商项目资金瓶颈的关键手段,所以要用好市县两级投资基金,引导在池省属企业、本地“链主”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本参与壮大“基金池”,提升“招投联动”成效。加强与国家、省级政府性基金对接,在招引龙头型项目上争取更大支持。推动国有平台与优强企业收购有助于强链补链、提升关键技术的优质企业。二是做优以商引商。以商引商可以说是成本最小、收益最大、见效最快的招商模式。要建立健全与本地“链主”企业、重点企业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收集其供应链配套需求,共同制定招商清单,靶向引进其上下游合作伙伴。三是强化合作招商。合作招商是提高项目引进成功率的有效途径。加大力度对接证券公司等二级市场服务机构,捕捉上市公司扩产投资信息。深化与大院大所的产学研合作,依托市场化产业孵化机构,探索“投孵结合”招商新路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