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三任会长的情[摘要]中国屈原学会自1985年6月成立以来,经历三任会长,第一任会长是汤炳正先生,第二任会长是褚斌杰先生,现任会长是方铭教授。汤炳正《楚辞今注》、褚斌杰《楚辞选评》、方铭《楚辞全注》等著作,对屈原《哀郢》“陵阳”一词都作地名解释。因此,从时代的高度、会长的温度、学术的角度,我对汤炳正、褚斌杰、方铭会长产生了情意绵绵的情怀。
[关键词]我 三任会长 情怀
中国屈原学会自1985年6月成立以来,经历三任会长,第一任会长是汤炳正先生,第二任会长是褚斌杰先生,现任会长是方铭教授。我对中国屈原学会三任会长的情怀,是旁人没有的。
一、九华山(陵阳)会议的缘起
2011年11月24日至27日,中国屈原学会九华山(陵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召开。主办单位是中国屈原学会、安徽省池州市人民政府,承办单位是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协办单位是青阳县人民政府;会议地点是九华山风景区中心大酒店。会议期间,与会人员集中乘车,考察了九华山和青阳县陵阳镇、青阳县博物馆等。
会议的主题:屈原与九华山;屈原与陵阳;屈原的《九章》研究;屈原流放路线研究;地域文化和楚辞研究。
中国屈原学会非常重视这次会议,与会学者都是国内著名的学者和屈原及楚辞研究专家,并且他们对屈原与陵阳问题,一向有专门的研究。
会议先安排我,就屈原与陵阳为主题,全面系统地发表了我和池州地区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我的论文,涉及屈原的流放路径、东楚的民俗、屈原流放东楚的创作活动、屈原对九华山的影响等问题。说句实话,这次会议对于确立屈原与九华山的历史渊源关系、挖掘九华山区域文化、提升九华山知名度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接着,专家学者先后发言的有: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林家骊教授,中国屈原学会理事、汩罗屈原纪念馆前馆长刘石林先生,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姚小欧教授,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毛庆教授,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屈原学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蔡靖泉教授,中国屈原学会理事、中国《史记》学会副会长、江苏淮阴师范学院副院长张强教授,中国屈原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黄震云教授,中国屈原学会副秘书长、鞍山师范学院刘刚教授,中国屈原学会理事、杭州师范大学叶志衡教授等,他们的意见,倾向于认为屈原《哀郢》所谓“陵阳”,即九华山之陵阳,而且屈原的足迹曾经到达过这里。尤其是刘石林先生,还介绍了他三十多年来,多次考察“陵阳”,以及在“陵阳”问题上,经历的肯定、否定、肯定的认识过程。
同时,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安徽师范大学潘啸龙教授,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黄灵庚教授,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内蒙古《职大学报》编辑部周秉高教授,认为就现有的资料来看,仍然还嫌证据不足,则持谨慎的怀疑态度。三位教授质疑的要点,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屈原《哀郢》所谓“陵阳”,是否作地名解;二是如果屈原《哀郢》所谓“陵阳”作地名解,这个地名所指,是否就是九华山一带;三是如果屈原《哀郢》所谓“陵阳”,是指九华山一带,那么屈原是否有能力或者有必要到陵阳。
这次与会的,还有三位学者。有两位学者是韩国的:一位是全寅初,韩国延世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部语言委员会委员;一位是琴知雅,韩国延世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这两位韩国教授,从不同侧面,分别介绍了屈原对民俗和韩国学术的影响。另一位学者,是湖北省秭归县文联副主席、中国屈原学会会员秦晓梅,她介绍了秭归县的屈原研究情况。
这次会议期间,会内与会外,各位学者有充分的机会,详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不同的学术观点之间,有诘问,有交锋,有交流,有补充。这充分体现了与会学者的学术态度,科学求实的学术境界,以及中国屈原学会一贯坚持的就学术问题自由讨论的良好会风。那次会后,尽管潘啸龙教授与我们的学术观点不同,但池州市屈原学会仍然聘请他为顾问。潘啸龙教授仍然与我们保持亲密联系。周秉高、黄灵庚教授与我们池州市屈原学会,也是经常来往,保持交流。
那次会议,与会学者,虽然未就屈原与陵阳问题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但都认为搞清楚这一问题,对研究屈原生平事迹、屈原的行踪、屈原的作品,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有必要继续就这一问题,不断进行深入的调查,仔细的辨析,争取早日取得一致的认识。
在九华山(陵阳)会议上,方铭会长作了一个很精彩的总结讲话。中共池州市委书记童怀伟发来贺电。池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夏月星到会致辞。会务组留下了中国屈原学会九华山(陵阳)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碑记。会后,还印发了《论文集》。
我的收获是丰硕的。我不仅结识支持我的学术观点的方铭、毛庆、姚小鸥、林家骊、蔡靖泉、黄震云、刘刚、张强、叶志衡教授和汩罗刘石林先生、秭归秦晓梅女士,而且也结识质疑我的学术观点的潘啸龙、黄灵庚、周秉高教授。
尤其是周秉高教授的《〈九章〉“陵阳”研究综述》一文,对我有启发。我对周秉高教授文章中提到的汤炳正、褚斌杰先生,特别感兴趣。这是因为:中国屈原学会三任会长,都持《哀郢》“陵阳”一词为地名说,我心里特别高兴。
我真的为周秉高教授所持的学术观点,只差那么一小步,而感到惋惜!虽然我与周秉高教授的学术观点不同,但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友谊!自2011年以来,我一直不停地在研究《哀郢》中“陵阳”一词,不论何种角度的注释,都予以关注。
二、汤炳正先生的《楚辞今注》
中国屈原学会首任会长汤炳正(1910—1998),字景麟,山东荣成石岛张家村人,章太炎先生晚年入室弟子,曾被嘉许为“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1983年8月,“辽宁首届屈原学会讨论会”在大连召开,同时成立了“中国屈原学会筹备会”,姜亮夫与汤炳正被推选为主任。1984年5月,汤炳正在成都主持召开“全国屈原问题学术讨论会”,对“屈原否定论”展开了讨论。1985年6月,中国屈原学会在江陵成立,姜亮夫为名誉会长,汤炳正当选为会长。
汤炳正先生是20世纪最杰出的楚辞学家之一。汤先生对屈原及楚辞的研究,始于抗战后期,代表作有《屈赋新探》《楚辞类稿》,被学术界誉为“在楚辞研究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既“富有理论意识又深于训古考据的杰作。”汤先生的楚辞学体系,已成为楚辞学乃至整个传统学术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说之一。
2011年11月,周秉高教授在《〈九章〉“陵阳”研究综述》一文中指出,《九章·哀郢》曰:“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此“陵阳”一词的解释,牵涉到对《哀郢》一诗内容的理解,牵涉到对《九章》中好几首诗相互联系的认识,牵涉到对屈原放逐后行踪的考查,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历代楚辞专家均对此词高度重视,从各个角度加以注释。如汤炳正.屈赋新探[M].济南:齐鲁书社.1984.P67-P68、P78-P79、P10.
我在这里,引用汤炳正、李大明、李诚、熊良智注的《楚辞今注》,—2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9,不仅是汤炳正先生,而且是一个团队,更重要的是个传承问题。安徽省池州市屈原学会的《章程》,已经将汤炳正先生等《楚辞今注》列为楚辞要籍之一,列为会员启蒙教材。我们池州市屈原学会特别看重《楚辞今注》,主要是因为:
(一)《九章》[解题](《楚辞今注》第123页)
《九章》均为屈原所作。楚顷襄王元年(前298年)屈原再度遭谗被放,流浪于陵阳、汉北、沅溆、湘水流域,飘泊輾转,写下《橘颂》《惜诵》等篇。后人将其作于不同时地的这些篇章搜辑成帙,适得九篇,故命曰《九章》。依屈原流浪时地及作品内容,九篇之先后顺序当为:《橘颂》《惜诵》《哀郢》《抽思》《思美人》《涉江》《悲回风》《怀沙》《惜往日》。现仅依旧本次第释之。
(二)哀郢
1.《楚辞今注》第136页:《哀郢》在旧本中编次第三,按内容亦当如此。这篇作品写于屈原被流放至陵阳的第九年,其中亦包括对自己于顷襄王二年被流放时启行的追忆。郢:楚国都,在今湖北江陵。因本篇主题是写对故都的思念和痛惜,故以“哀郢”为题。
2.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楚辞今注》第138页:终古:永世。去终古之所居,即指前所谓“发郢都去闾”。逍遥:此指漂泊流荡。东:指楚国东部庐江、陵阳一带。
3.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楚辞今注》第138页:当:面对。陵阳:地名。在今安徽青阳南。淼:大水茫无边际貌。南渡:陵阳在长江南岸,故云。如:至。二句谓当来到陵阳,已无处可去。
4.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楚辞今注》第141页:首丘:头向山丘。“鸟飞反乡”、“狐死首丘”乃当时俗语,谓鸟虽远飞终返故林,狐即将死头也向着所出生的山丘。此喻人不忘本(参《礼记·檀弓》)。根据近年地下考古发掘的材料,知楚民族在周朝时被封于丹阳,因此汉北乃楚先人陵墓所在,为楚民族故乡。屈原当时流放在外,返郢已不可能,故此处所谓“首丘”、“反乡”,当指汉北而言。且由于秦国的侵略,汉北当时成了楚与秦对峙的前线地区,正是屈原关心的地方。因此可以说,这两句已透露出屈原将由陵阳转徙汉北的消息。
(三)抽思
1.《楚辞今注》第142页:《抽思》在旧本中编次和按内容而言,均为《九章》中的第四篇。这篇作品是屈原在陵阳居住九年后,溯长江西行,又转而溯汉水北上、到达汉北的作品。
2.倡曰: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楚辞今注》第145页:倡:即“唱”,本义为发词首唱。此下由回忆转叙身在汉北的现实,故曰“倡”。有鸟自南:自喻为南来之鸟。“南”指郢都方向。集:止。汉北:汉水以北,约当今湖北襄樊及河南淅川一带。这是屈原居陵阳九年后又向西北迁徙的地区。
(四)《招魂》
1.[解题]《楚辞今注》第222页:《招魂》乃屈原放逐途中,行至庐江陵阳一带,转而南下时作。时当顷襄王三年,怀王客死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史记·楚世家》),故屈原作此弔之。辞处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用以寄托诗人盼望怀王魂返故都的强烈愿望。因而文中所叙宫室之壮丽、饮食之丰饶、歌舞之繁盛,皆非王者不能有。在乱辞中,屈原自叙其“汩吾南征”、“路贯庐江左长薄”,庐江在陵阳,则作《招魂》之地,殆即流放初期到达陵阳转而南下之际。又据乱辞“献岁发春,汩吾南征”推测,则其时当在顷襄王三年之春,亦即楚怀王客死于秦之日。
2.乱曰:献岁发春兮,汩吾南征。《楚辞今注》第240页:献:进。“献岁”犹进入岁首。发春:谓春天开始。汩:水疾流貌,在此形容行路之速。南征:南行。时顷襄王三年春,屈原已东达庐江陵阳一带,故又转而南行。《哀郢》有云“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则欲由陵阳转而南行,早已有此意。
3.路贯庐江兮,左长薄。《楚辞今注》第240页:贯:通过。庐江:《汉书·地理志》:“庐江出陵阳东南”,则此为陵阳之庐江无疑。长薄,即长林。乃通称,非专名。此言路经庐江左方一片长林。
4.青驪结驷兮,齐千乘。《楚辞今注》第240页:青驪:青黑色骏马。结驷:古一车四马谓驷。“结驷”言车乘相连。齐千乘:言千乘齐发。王逸注:“言屈原尝与君俱猎于此。”但下文明言“趨梦”,则非猎于陵阳可知。此盖因陵阳湖广博,有如云梦景象,故屈子回忆当年被怀王信任时猎云梦的旧事。此乃屈赋超越时空的“化入”手法,他篇亦多用之。
5.魂兮归来哀江南。《楚辞今注》第242页:哀江南:此时屈原已由陵阳转而“南征”,其地正在大江之南。屈原于此遥招怀王之魂,故言“哀江南”。
小结:《楚辞今注》“陵阳”一词,涉及屈原《九章》里的《哀郢》《抽思》和《招魂》等作品。
三、褚斌杰先生的《楚辞选评》
褚斌杰(1933—2006),笔名楚子。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文学史家。曾任中国屈原学会第二任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白居易学会顾问等。代表作品有:《白居易评传》《中国古代神话》《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古典新论》《诗经全注》《楚辞要论》《楚辞选评》等。
褚斌杰先生于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嗣后留校任教,担任著名文史专家游国恩先生的助教。褚先生发表的《屈原——热爱祖国的诗人》,收入《楚辞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3年出版;他的论文《伟大诗人屈原及作品》,原载1956年11月的《读书》。褚先生是游国恩先生的弟子、北京大学为数不多的一级教授,但为人低调随和。褚先生写过关于游国恩先生的回忆文章,最能触动周建忠教授的一段话,就是游先生论读书与做学问:“老一代背书,次一代翻书,到新一代只有查书了。记忆库里没有东西,怎么做学问?”此论,颇令一代学人震撼!
1. 2004年7月,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褚斌杰注评的《楚辞选评》,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书籍之一。尤其是该书“前言”第9-10页中的一段话,我曾经抄写在笔记中:
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国。对于怀王末年的这一变故,在屈原看来,乃是一桩丧君辱国惨痛无比的事,从而他对劝楚王入秦的祸首子兰等人十分愤恨,结果遭到子兰的迫害。子兰唆使上官大夫进谗言于顷襄王,而流放屈原于江南。从屈原的作品看,屈原这次被流放的时间很长,在极端困苦、彷徨中走了很多地方,未得生还。屈原首先从郢都顺江而下到了陵阳(今安徽青阳县南),停了一个时期又溯江而上到达了辰阳。后又南折入溆浦(辰阳、溆浦均在今湖南沅陵一带),不久下沅入洞庭湖,渡湘水而达汨罗。屈原在这期间,虽然一直煎熬在极端痛苦的生活中,往返走了许多路程,但他忧国忧民的心志始终未变。就在屈原渡湘水到达汨罗附近,时当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率大军打进了楚国,拔郢都,烧楚先王陵墓。这一重大事变,使诗人屈原感到一切希望都破灭了。他不忍见自己祖国为秦所灭,不忍见自己的家乡父老遭亡国之难,为了殉于自己的理想,表明自己至死不离祖国的决心,大约于次年,即顷襄王二十二年,投汨罗江自杀了。
2.褚斌杰先生的《楚辞选评》第205页,《哀郢》的题解:屈原《九章》作品之一。诗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克郢都(楚国都,今湖北江陵)以后。当时楚王仓皇东迁,百姓四处逃亡,屈原百感交集,写下了这篇哀歌。“哀郢”,谓哀悼郢都之沦亡。
3.褚斌杰先生的《楚辞选评》第210页,对《哀郢》诗中“当陵阳之焉至兮”句进行了注释。当:抵达,归向。陵阳:地名,今安徽省安庆东南。
4.褚斌杰先生的《楚辞选评》第289页至290页,《招魂》的“总评”指出:《招魂》一诗,创意奇特,文辞奇丽,在屈作中可以与《离骚》《天问》相鼎足,皆千古奇文也。关于屈原创作此诗之时与地,据今人汤炳正先生所考云:“《招魂》乃屈原放逐途中,行至庐江陵阳一带,转南下时作。时当顷襄王三年,怀王客死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史记·楚世家》)故屈原作此诗以吊之,辞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用以寄托诗人盼望怀王魂返故都的强烈愿望。因而文中所叙宫室之壮丽,饮食之丰饶,歌舞之繁盛,皆非王者不能有。在‘乱辞’中,屈原自叙其‘汩吾南征’、‘路贯庐江左长薄’,庐江在陵阳,则作《招魂》之地,殆即流放初期到达陵阳转而南下之际。又据乱辞‘献岁发春,汩吾南征’推测,则其时当在楚襄王三年之春,亦即楚怀王客死于秦之日。”(《楚辞今注》)此考论足资参考。
四、方铭教授的《楚辞全注》
方铭(1964— ),甘肃省庆阳市人,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法人代表。《中国楚辞学》主编。主要从事先秦西汉文学及文献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代表作品有:《经典与传统:先秦两汉诗赋考论》《先秦两汉文学论集》《战国文学史》《战国文学史论》《战国诸子概论》《楚辞全注》等。
借用南通大学周建忠教授文章的话来说,方铭教授出身名门,硕士导师是武汉大学吴林柏先生,博士导师是北京大学褚斌杰先生。周建忠教授曾经简要描述过当代楚辞学师承地图,其中涉及方铭教授。一是武汉大学(湖北省社科院):闻一多、苏雪林、刘永济、谭介甫、刘禹昌、蔡守湘,张正明、张啸虎,毛庆、李中华、何念龙、方铭(吴林柏弟子)、蔡靖泉、朱炳祥。二是北京大学:胡适、游国恩、陆侃如、林庚,褚斌杰、金开诚、曹道衡、沈玉成、费振刚、张永鑫、彭庆生,常振国、章必功、方铭、黄凤显、徐志啸、刘毓庆(姚奠中弟子)、朴永焕、常森、程水金、董洪利、高路明,刘刚、吴贤哲、李金坤。
我涉入楚辞学,是研究九华山文化的一个意外。我的出身不是名门,既不属学院派,又不属草根派,只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楚辞学者而已。介绍我认识方铭教授的人,是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林家骊。周建忠教授简要描述的当代师承地图,也涉及林家骊教授。浙江大学(杭州大学):姜亮夫、刘操南、陶秋英,崔富章、郭在贻、曹础基、姜昆武、薛恭穆;教育部培训班:黄中模、姚益心、殷光熹、郝志达、林维纯、栗凰、丁冰、吕培成、王延海、张崇琛、黎安怀;刘跃进、江林昌、林家骊、黄灵庚、张宏洪、寿勤泽、王德华。
为了筹备2011年11月召开的中国屈原学会九华山(陵阳)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先后得到浙江大学林家骊教授、湖南省汨罗市刘石林先生、湖北省秭归县秦晓梅女士和中国屈原学会代会长、方铭教授的指导和大力支持。尤其是方铭教授,与我联系频繁,为人热情,礼到情生。正如周建忠教授所讲的,方铭教授组织活动,辐射广泛,有省级,如湖北、湖南;有地市,如岳阳、宜昌、襄樊、池州;有请必到,协调推进。我与周建忠教授的感受是一样的。论年龄,我长于方铭12岁;论学术,方铭长于我12级。但是,我们俩都属龙。我是壬辰龙年上半年生,方铭是甲辰龙年下半年生,我们俩同属龙的传人。
我清楚的记得,2011年11月26日下午3时,在九华山中心大酒店二楼和谐厅,方铭教授在研讨会上致辞,太精彩了,得到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好评。方铭教授说,就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战国时期的陵阳,应该是交通便捷的通衢,人来人往,大概是可以想见的。胡念贻是位有见识的学者,他在《楚辞选注及考证》中指出:“陵阳,以释作地名为妥。”这个看法是有道理的。“陵阳”本是战国时期的古地名,因此如果把《哀郢》的“陵阳”当作地名解释,似乎更为合理。因此我认为,如果没有充分证明《哀郢》“陵阳”非地名,《哀郢》“陵阳”作为地名,并且是指池州、宣城附近九华山地区,应该可以认为是比较可靠的说法。当然,屈原《哀郢》“陵阳”问题,仍然是个复杂的学术问题,我希望钱征教授以及池州地区的广大学者能重视这一问题,因为你们有比外地学者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建议池州地区考虑成立池州屈原研究会,不仅仅研究屈原与陵阳的关系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屈原和陵阳关系的研究,发扬屈原精神,为建设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屈原学会的各位同仁,以及我本人,也愿意为你们的研究工作提供积极支持。
2013年12月28日,经中共池州市委研究同意,召开了池州市屈原学会成立大会。选举钱征同志为会长,聘请方铭教授、潘啸龙教授、林家骊教授为顾问。本学会为非营利性群众性民间学术社团组织,在中国屈原学会的指导下,开展《楚辞》和屈原的学术研究。本学会的主管部门为池州市社科联,登记管理机关为池州市民政局,并接受池州市民政局监督管理。本学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开展党的活动。
2018年11月23日至26日,中国屈原学会楚辞“陵阳”、“庐江”地望学术研讨会在青阳县召开。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教授,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毛庆教授,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徐志啸、姚小欧、周秉高、林家骊、蔡靖泉、黄凤显、黄震云、刘刚教授和湖南省汨罗市刘石林先生、任远女士等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方铭会长指出:关于《哀郢》“陵阳”地望的讨论,大家意见逐渐趋于一致;关于《招魂》“庐江”地望的讨论,大家发言很热烈。
2019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方铭教授注的《楚辞全注》。方铭教授坚持《哀郢》“陵阳”,以释作地名为妥的学术观点。例如:
1.在方铭教授《楚辞全注》第101页,《涉江》“题解”中指出:屈原被疏是怀王时事,被逐则在顷襄王时期。屈原被逐后,先东行,后折返南行,此诗提及枉陼、辰阳、溆浦等地名,在今湖南怀化、衡阳境内。诗人在诗里表现了自己不变心从俗的坚守。诗中对楚国、楚王已不抱希望。姜亮夫《屈原九章今译》说:“此篇大概写在《哀郢》篇之后,亦却写于屈原仓促离开了陵阳,开始了另一次流亡的那段时间。篇中流露着无限的去国之悲。正由于诗人热烈地眷爱着祖国,因而他在末篇忍不住对于当时的统治者发出了一串无比怨恨的诅咒。”
2.在方铭教授《楚辞全注》第105页,《哀郢》“题解”中指出:该诗应是屈原被逐离开郢都时所写,时间在《涉江》之前。诗人离开郢都,沿洞庭湖东行,到了位于今安徽境内的九华山一带。诗人虽东行,但仍思念楚国都城的人与事,对自己无罪而被逐耿耿于怀。汤炳正《楚辞今注》说:“这篇作品写于屈原被流放至陵阳的第九年,其中亦包括对自己于顷襄王二年被流放时启行的追忆。因本篇主题是写对故都的思念和痛惜,故以‘哀郢’为题。”
3.在方铭教授《楚辞全注》第109页,对《哀郢》“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注释:当:抵。陵阳,即今安徽池州市青阳县。王夫之以为是宣城。蒋骥曰:“在今宁国、池州之界。《汉书》丹阳郡陵阳县是也,以陵阳山而名。”陵阳山,指今九华山。淼:水大无边的样子。王逸曰:“滉,弥望无际极也。”焉如:到哪里,去哪里。如,往,之。
五、我与三任会长的情怀
在湖北蔡靖泉教授的提示下,我阅读了《中国楚辞学》第二十六辑的两篇文章,一篇是湖北省社科院毛庆教授的《回忆中国屈原学会的成立》,一篇是南通大学周建忠教授的《橘颂离骚窥楚屈,湘君哀郢悟根源——中国屈原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中国屈原学会成立三十周年主题报告》。在周钱颖、汤序波、谢君同志的帮助下,我积累了有关资料,开始着手撰写我与中国屈原学会汤炳正、褚斌杰、方铭会长的情怀。
1. 时代的高度
我在这里所说的“时代”一词,是指依据某种特征划分的社会、国家或个人的各个发展阶段。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广泛开展党建、国史、改革开放教育。其中加强改革开放教育,引导人们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1978年11月10日—12月15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讨论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等问题。12月13日,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实际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正如毛庆教授《回忆中国屈原学会的成立》所说的:谈及中国屈原学会的成立,则应追溯到1982年在湖北秭归县举行的全国屈原学术讨论会。会议是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和湖北省文联共同发起组织的。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屈原学术讨论会(1953年在北京举行的纪念大会不能算学术性的)。谈及屈原学会的成立,还有一次会议也是必须介绍的,那就是1983年在大连举行的“辽宁省屈原研究学术讨论会。”会议由辽大中文系与辽宁师大中文系合办,同时作为辽宁省文学学会屈原研究会之成立大会。要说后来作为中国屈原学会的四个分支学会——辽宁、湖北、湖南、天津,辽宁屈原研究会成立最早。经几次磋商,后来确定“屈原学会筹委会名单。”
也正如南通大学周建忠教授提供给我的,1985年6月在湖北荆州的中国屈原学会成立大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第二期、第三期简报,刊登的中国屈原学会筹委会主任、四川师范学院教授汤炳正的《开幕词》,也证明我与三任会长的情怀,是改革开放的情怀,是春天的一个故事。
2. 会长的温度
正如周建忠教授所说的:会长,是新时期楚辞学繁荣的第一代言。一个国家级学会会长,应该德业双修,深孚众望,不厌其烦,应对各方。所以会长应是召集人、带头人、负责人,是旗帜、是标杆、是符号,是学会的代表、代言。学会,是新时期楚辞学繁荣的第一载体。
中国屈原学会自成立以来,三任会长履职情况,毛庆、周建忠教授的文章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我在这里理了一个时间表,以便记忆。
汤炳正先生担任中国屈原学会会长的时间:1985年6月至1998年4月。
褚斌杰先生担任中国屈原学会会长的时间:1998年5月至2006年11月。
在我的记忆中,朱熹的《楚辞集注》作于晚年,汤炳正的《楚辞今注》作于晚年,褚斌杰的《楚辞选评》作于晚年。胡念贻于1982年8月1日病逝,年仅五十八岁;1984年11月,长沙岳麓书社才出版他的《楚辞选注及考证》。一般来说,晚年的作品,近似于遗嘱,应该是比较成熟,再不成熟也没时间熟了。我以为,中国屈原学会的三任会长,第一任会长汤炳正先生和第二任会长褚斌杰先生均已仙逝,现任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教授年富力强,充满希望。我写《我与三任会长的情怀》,重中之重,肯定是方铭教授。
在南通大学周建忠教授的文中,有这么三段话:
这里不得不提到现任会长方铭兄。
记得2007年杭州会议换届前夜,我、毛庆、方铭三人几乎彻夜长谈,期望学会承前启后、薪传火继、持续发展。关于“会长”人选的标准,我们也做过讨论。第二天选举结果是:崔富章先生、毛庆兄与其他德高望重的专家,出任名誉会长;方铭以副会长的身份主持学会工作,保证了学会的平稳过渡。经过八年的实践,方铭作为学会的会长,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信任。
由于三任会长以及各位副会长、同仁的共同努力,学会生气勃勃、欣欣向荣,呈现出积极向上、正态发展的趋势,没有众所周知的有的兄弟学会,纷争不断、年会无法召开的窘境。我们应该无比珍惜这样一种状态,保持良好的传统,相信方铭兄能够担当重任。
每当读着周建忠教授这三段话,我就联想到2011年11月25日陪同方铭代会长等上九华山,在百岁宫等处聊天的场景;我就联想到2013年在河南省南阳市参加西峡会议的情景。这些情感的留存,也属催促我撰写此文的因缘。
3. 学术的角度
所谓学术,一般指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记得《旧唐书·杜暹传》有“素无学术,每当朝谈议,涉于浅近。”看来,学术自古以来就重要。
屈原《哀郢》中“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其中“陵阳”一词,自王逸、洪兴祖、朱熹以来,就众说纷纭。关于“陵阳”一词的解释,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权威楚辞注本,有三本,其先后顺序是: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王逸、洪兴祖、朱熹三人,各有已见。
王逸《楚辞章句》:“意欲腾驰,道安极也。陵、一作淩。”
洪兴祖《楚辞补注》:“《前汉》:丹阳郡有陵阳,仙人陵阳子明所居也。《大人赋》云:‘反大壹而从陵阳’。”
朱熹《楚辞集注》:“陵阳,未详。”
三个人,三种学术观点。如果不提朱熹的“未详”,后来的学者分歧,实则始于王逸《楚辞章句》与洪兴祖《楚辞补注》。关于王逸《楚辞章句》和洪兴祖《楚辞补注》这两本书,在中国楚辞学史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价值无可比拟,这已是学术界的共识。就词语训诂这个层面来说,王逸《楚辞章句》学术价值虽然很高,但是有些词条的解释,还是值得商榷的;洪兴祖《楚辞补注》的补充资料证据,应该是可以信赖的,洪兴祖的解释是对的。只是朱熹,既不得罪王逸,又不得罪洪兴祖,说“未详”,意思是“不晓得”,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情怀,指心境、心情。在屈原《哀郢》“陵阳”一词训诂上,我的情怀是认同[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明]陆时雍《楚辞疏》、[清]林云铭《楚辞灯》、[清]王夫之《楚辞通释》、[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清]陈本礼《屈辞精义》、[清]刘梦鹏《屈子楚辞章句》、[清]王闿运《楚辞释》等楚辞要籍的注释,陵阳是地名,即今池州市青阳县陵阳镇一带、九华山(陵阳山)地区。
情怀,指情感、声情。在屈原《哀郢》“陵阳”一词注释上,我与中国屈原学会三任会长的情感融汇一处,情意绵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