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走遍池州 > 历史人文 > 池州故事

文物里的池州丨铜錾花螃蟹:方寸之间藏巧艺

信息来源:池州市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25-10-30 14:53
[字号:默认超大]


铜錾花螃蟹

秋意浓,蟹正肥,眼下正是吃蟹的好时节。在九华山风景区博物馆的展柜里,一只“出生”于清代中晚期的铜錾花螃蟹正静静等待游客来“ 尝鲜”——它爪距24.5厘米、宽18.5厘米,高12厘米,腹壳鼓得像刚蒸好的母蟹,仿佛轻轻一掰就能流出金黄的蟹黄。

哪怕经过百年时光的冲刷,铜蟹仍稳稳保持着整体形制,一双鳌钳高高竖起,锯齿状边沿在灯光照射下,闪烁着锋利的光芒,就像一只正要“横行”的真蟹。“还是头一回见到这种式样的铜器,构思非常巧妙,越看越有意思。”安庆游客唐周华俯身观察,探索着每一处细节。

据九华山风景区博物馆副馆长汪传忠介绍,馆内共收藏两只铜錾花螃蟹,一只7条蟹腿,有点小残缺;另一只8条蟹腿,形态完好。这两只铜蟹都是九华山的传世文物,自1982年九华山历史文物馆设立时便已入馆,平时轮流展出。

无论残缺与否,它的工艺水准都是实实在在的。蟹背壳上錾刻着戏曲人物纹,腹下雕刻了甲壳纹。“您看这活节,轻轻一掰就能打开,这个腹壳里藏着两件‘小秘密’呢!”汪传忠手指捏着铜蟹的螯钳,轻轻翻转腹壳。只见腹壳内侧,上方是一只白兔蹲在白菜旁,三瓣嘴微微张开,正准备啃脆嫩的菜叶;下方是一位僧人盘腿而坐,手里的念珠垂在膝间,眉眼间透着松弛。

“能把铜蟹做得这么“活”,靠的是中国传统的錾刻技艺。”汪传忠介绍说,这种用錾子、锤子在金属上“画画”的手工技艺,早在商朝三星堆金杖上就有了,唐朝錾花金执壶、清朝金瓯永固杯都是使用这项手艺的“巅峰之作”。但要论“题材”,多数錾刻文物是瓶、壶、首饰,这两只铜蟹以“活物”为造型,还能做成分体开合的,却格外少见。

铜蟹由背壳、腹壳、螯钳三个部分分开铸造后,通过活节巧妙连接,只需轻轻拨动,就能实现背、腹壳的翻转开合及螯钳的上下移动。“将分体铸造、活动关节设计与錾刻工艺融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2006年,铜錾花螃蟹被认定为国家二级文物。”汪传忠说。

如今,这只铜蟹仍在展柜里“守着”秋天——当游客对着它讨论“蟹壳上的戏文”“腹里的白兔”时,当孩子好奇“为什么它不会生锈”时,百年前工匠的錾子落下的每一笔,都有了新的意义。它不再是一件静止的文物,而是一把钥匙:打开它,我们能看到清代人的生活愿景,能摸到传统手艺的温度,更能读懂“一錾一刻皆用心”的匠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