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阳纹有段石锛。
走进石台县博物馆的展厅,展柜中一件小巧的石器静静躺在射灯下,青灰色石身泛着柔和的光泽,正面那枚圆形纹路在光影中格外清晰。这件低调却意义非凡的国家二级文物,正是石台县博物馆的“明星展品”——新石器时代太阳纹有段石锛。
这枚石锛通长仅8.5厘米、通宽6.5厘米、重200克,青灰色石身虽无华丽光泽,却透着岁月沉淀的厚重。其最为特别的是两处匠心设计:靠近背部的器身被精心加工成整齐的二级阶梯形,将石锛清晰分成上下两段,“有段石锛”的名称便由此而来;正面阴刻的圆形符号,宛如一轮简化的太阳,在同时期相对朴素的石质工具中显得格外突出。
这枚石锛,究竟藏着怎样的文明密码?
“要了解它的特别,得先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智慧说起。”石台县博物馆讲解员孙文轩指着石锛的“阶梯”解释道:“在那个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先民们已懂得‘工具适配’的道理。这看似简单的台阶,能牢牢卡住木柄。”无论是横向嵌装在木柄前端,还是用绳索缚在曲尺形木柄上,都能让石锛在砍伐、刨削木材时更稳固,避免滑动。
“ 更难得的是它身上的太阳纹。”孙文轩的目光落在那枚圆形符号上,她告诉记者:“在新石器时代,大多数石器都只追求实用,带有装饰或符号的极为罕见,这枚太阳纹推测可能是工具归属的标记,用于在部落生活中区分不同族群的物品。”
这枚石锛的发现,还要从40多年前说起。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改河造田过程中,石台县小河镇莘田村(原三义村)鸡公堰新石器遗址出土了这件文物,同期该遗址还发现了其他石器残片。鸡公堰遗址出土的太阳纹有段石锛,证明了这里的先民不仅掌握了基础的石器制作技艺,更已形成初步的文化符号体系,成为鸡公堰遗址的“标志性文物”。
如今,石台县共发现四处新石器时期遗址,除鸡公堰遗址外,还有七都镇启田遗址、小河镇尧田遗址、矶滩乡沟汀遗址。这些遗址中,先后出土了石斧、石铲、石凿、石镞等各类石质生产工具。“四处遗址分布在不同区域,说明先民已在石台境内广泛定居。各类工具分工明确,证明这不是零散的劳作活动,而是形成了稳定的聚落生活。”石台县博物馆副馆长孙卉说。
数千年前,先民握着这枚石锛,在林间砍伐、为房屋加工木料,用双手筑牢了文明的根基。
数千年后,它静静躺在博物馆展柜中,用斑驳的石面与依然清晰的太阳纹,诉说着遥远的故事。
参观者余玲玲说:“看着它,仿佛能想象到先民们围着篝火,用它打造工具、建造房屋的场景,原来我们脚下的土地,早在数千年前就有了文明的温度。”
这枚小小的石锛,没有青铜礼器的华丽,却藏着新石器时代石台先民最朴素的智慧。历经数千年岁月洗礼,它依然能让我们触摸到先民的生活与梦想,感受到这片土地孕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