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挤”给公益,9年小课堂坚守,累计志愿服务3000多小时— —
何艳:用真心和专业点亮留守童年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还是有的。”作为幼儿园教师,她深耕教坛30年;作为警嫂,她扛起家庭重担。即便面对繁忙工作和繁重家庭负担,她仍挤出时间做公益,累计志愿服务超3000小时,连续9年参与“益起成长”公益小课堂,用实际行动书写大爱情怀。她就是今年8月份“池州好人”、东至县直幼儿园教师、东至县公益志愿者协会副会长何艳。
今年5月,距离暑假还有一个多月时间,何艳就开始筹备第9期“益起成长”公益小课堂。她联系以前给予支持的公益伙伴,大家纷纷响应:“何老师请放心!你去哪我们的课就上到哪!”待过半课程资源落实到位后,何艳才略感安心。经商议,今年小课堂定在胜利镇。此后,何艳一边忙于工作,一边筹备小课堂的开课计划:撰写预案、联系志愿者、确定课程和时间、了解学生信息、寻找更多资源… …为了节约成本,她常常深夜还在网上比价采购文具和手工材料,“能省一分是一分,多出来的钱可以给孩子们多买几本书。”
为了不影响孩子们与身在外地的家长团聚,7月6日,第9期“益起成长”公益小课堂提前在胜利镇江心村开班。7天小课堂,开设了家风宣讲、少儿编程、国画、书法、吟诵、应急救援等特色课程。每天清晨6点前,何艳便在群里发布活动提醒,赶在村部开门前到达,打扫教室、清点物料、迎接孩子。结业前一天,她自费购买零食,亲手折出爱心折纸,塞进每个孩子的结业礼物中。许多孩子从最初羞涩抗拒到结业时依依不舍,甚至追着问:“何老师,明年您还来吗?”
作为东至县公益志愿者协会自创的公益项目,“益起成长”公益小课堂已举办9期,像这样的忙碌何艳也重复了9年。为了让更多的乡村留守儿童享受到与城里孩子同样的兴趣培养机会,她不惧路途遥远、高温酷暑,坚持把小课堂送往偏远乡村。小课堂自开办以来,先后走进尧渡镇梅城村、洋湖镇北山村、大渡口镇新桥村、木塔乡横山村、泥溪镇西湾村等多个乡村,累计服务260余名儿童,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更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滋养了他们的心灵。
“成为志愿者是一件偶然的事。”2010年,何艳从网络上了解到东至有一支公益团队,便一直关注其动态,后来就加了东至县公益志愿者协会负责人丁德芬的QQ。通过线上线下交流,2011年她带着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一起加入公益大家庭。从此,公益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4年来,她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积极参加协会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关爱留守儿童、助力困境学生、看望敬老院老人、慰问环卫工人、助力乡村振兴、参与文明创建和科普宣传、支持非遗传承等,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3000小时,捐赠物资和款项3万余元。“何老师做公益从不张扬,但她总能在最需要的地方出现。”丁德芬感慨。
从事幼教工作30年,何艳深知专业能力的重要性。她自费学习心理学和家庭教育课程,考取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证书,并将专业知识融入公益实践。“公益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用专业和真心去陪伴和引导。”在“益暖童心”困境儿童关爱项目中,她提出“心理帮扶优先”的理念,通过面对面谈心、网络陪伴、兴趣培养等方式,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她和丁德芬共同牵头创办“益卷芳华”线上读书会,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阅读指导和心理疏导。去年,她受聘为东至县妇联新一届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多次下乡开展家风讲座,惠及农村家长200余人。
何艳的公益行动深深影响着身边的人,尤其是女儿。从幼儿园开始,女儿就跟着她参加志愿活动:搬物资、包饺子、教舞蹈、捐零花钱… …2023年,女儿考入大学后第一时间加入学校志愿社,还在寒暑假继续参与家乡公益,用积攒的零花钱、奖学金资助一位困境学生,每学期1000元。“妈妈从来没说过‘你要做好事’,但她一直在做给我看。”女儿高筠舒说。
在幼儿园,何艳同样注重培养孩子的公益意识。她设计“爱在身边”主题活动,引导孩子们感恩劳动者、关心同伴。许多家长在她的影响下,带着孩子一起参与志愿服务。如今,她的身边聚集了越来越多同行者:同事、学生家长、朋友甚至受助者… …近年来,何艳先后获评第二届全国文明礼仪教育标兵、池州市青年骨干教师、池州市学科带头人、池州市“月评十佳”学雷锋志愿服务典型、“池州好人”等称号。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够走得更远。”何艳表示,“哪怕我的言行只影响了一个人,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公益这条路,她会和更多的同行人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