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寸草报春晖。清晨,在石台县矶滩乡塔坑村旗山组的青石板路上,总能看到方树萍牵着婆婆的手,慢慢走在田埂上。这位普通的农家女子,用20年光阴、7000多个日夜,将“孝道”二字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常,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成为乡邻们口中“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媳妇”。今年8月,方树萍被评为“池州好人”。
2005年秋,22岁的方树萍嫁进了塔坑村。婚前,丈夫坦诚地告诉她:“我妈有轻度精神障碍,平时需要多照顾。”方树萍说:“谁家没老人?以后我搭把手,肯定把妈照顾好。”这份承诺,成了她20年孝行之路的起点。
新婚不久,婆婆病情急转直下:记忆丧失、神志恍惚,还颠倒作息,夜里经常敲打门窗、挪动桌椅。有一次凌晨3点,方树萍被一阵声响惊醒,冲进院里一看,只见婆婆拿着扫帚胡乱挥舞。她轻声安抚,哄老人回屋。从那以后,方树萍的日子便围着婆婆转:每天早起帮婆婆梳洗擦身,蹲在床边揉开老人僵硬的关节;干完农活牵婆婆晒太阳、唠家常;做饭总煮得软烂,哄着老人吃… …
更让人揪心的是,后来婆婆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有一年冬天,方树萍刚把洗好的床单晾出去,转身就发现婆婆又弄脏了裤子。“那时候手冻得通红,连筷子都握不住,但想着妈穿着干净衣服能舒服点,就不觉得冷了。”方树萍说,为了守着婆婆,她回娘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都是匆匆去、匆匆回。娘家人心疼她,劝她多住两天歇歇,她总说:“妈还在家等着呢,我走不开。”
照顾婆婆已经耗尽了方树萍大量精力,可家里的重担远不止于此。丈夫是退役军人,如今在电信公司做线路员,每天天不亮就要背着工具包出门,翻山越岭巡查通讯线路,常常披着夜色才回家。操持家务、照料年幼的儿子、打理农田,大大小小的事都压在了方树萍肩上。有一年夏天,暴雨倾盆,雨水顺着屋顶的破洞往下漏,她一边用盆接着雨水,一边哄着哭闹的儿子,还要时不时去看看婆婆有没有被惊醒。丈夫回来后满心愧疚,她却笑着说:“你安心上班,家里有我呢。”
乡邻们看在眼里,常常替她抱不平:“树萍啊,你这日子过得太苦了,图什么呢?”每次听到这话,方树萍总说:“谁都有老的那一天,婆婆把丈夫拉扯大不容易,现在她病了,我照顾她是本分。”这份默默的坚守,也悄悄影响着家里的孩子。儿子上小学时,就主动学着分担家务: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就拿起扫帚打扫院子;周末不用上学,就学着妈妈的样子,踮着脚尖给奶奶捶背揉肩。“再苦再累,看着孩子那样懂事,我就觉得值了。”提起儿子,方树萍的眼睛里满是骄傲。
20年来,方树萍不仅对婆婆悉心照料、始终包容,与丈夫也一直相敬如宾,用自己的付出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2023年,方树萍被评为安徽省“最美媳妇”,她的家庭也获评池州市“最美家庭”。面对赞誉,她总说:“这都是晚辈该做的本分事。”20年的坚守,方树萍将孝道古训化作人间烟火里最真切的温暖,感染着每一个听闻她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