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穗头,多饱满!科技种田,让我们种出了‘金疙瘩’。”9月25日,东至县尧渡镇大碑村,种粮大户王炎友站在300亩中稻稻田里手捧金黄稻谷,脸上笑意藏不住。两台联合收割机正轰鸣作业,金色稻浪被快速“吞入”机身,脱粒、清选后的稻谷直接装入粮袋。
“现在全靠机械化,一天能收30多亩,一个多星期就能收完,比以前雇人收割省了近三分之二的成本。”王炎友说。今年夏季高温少雨,他曾担心减产。“多亏县里及时组织技术培训,专家还上门教我们调整灌溉时间、补充叶面肥,现在预计总产能达40多万斤,依旧是个丰收年。”
不远处的田埂旁,一场“田间课堂”正火热开讲。高级农艺师、尧渡镇科技特派员许春生正蹲在一片青黄相间的晚季稻田边,为十多位农户讲解管理要点。他拨开稻丛,手指着稻穗基部:“晚稻现在还处在灌浆期,关键要看水分。大家注意观察稻叶,中午有点卷叶别慌,傍晚能恢复就不用浇水,浇多了反而容易烂根。”农户们听得认真,有人掏出手机拍视频保存,有人追问病虫害防治等问题。许春生逐一详细解答,还主动留下联系方式:“ 有问题随时打电话,我过来看看更放心。”
近年来,东至县锚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工厂化育秧,一边创新“室内讲课+田里实操+后续帮衬”培训模式,不仅让农民听得懂,还能上手用。在大渡口镇联合村,一场植保无人机“实战教学”刚结束,种粮大户夏柯如就拿着无人机和身边农户分享:“以前420多亩地人工打药,得雇8个人干3天,现在无人机飞2遍就完事,还能精准控制药量,既省药又环保。”
然而,科技推广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我也抵触,觉得老办法省心。”联合村农户张建国说,自己只有5亩地,曾觉得无人机、机械化“不划算”。直到农技人员王为本带着无人机上门演示,“他帮我算了笔账,人工打药一亩地成本25元,无人机只要15元,还能避免漏喷,去年我家水稻亩产就多了近100斤。”如今,张建国不仅自己用起了新技术,还成了村里的“技术宣传员”。
为让科技持续赋能农业,东至县今年重点推进水稻单产提升“揭榜挂帅”项目,主推的“半钵体育苗+机械插秧”技术,成了“增产利器”。“传统育苗易伤根,机械插秧成活率难保证,‘半钵体’育苗能保护秧苗根系,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亩均增产可达5%。”县农业农村综合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王优旭介绍,目前全县已组建12支技术服务团队,建立“专家包片、技术员包村”机制,确保技术问题24小时内响应。
据统计,今年东至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80余万亩,粮油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90%。从种粮大户的规模化经营到小农户的精准化管理,科技正成为这片土地上的“新农资”,让农民丰收更有底气,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