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县区动态

联农带农 业兴人和
— —贵池区多措并举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作者:记者 韩磊 通讯员 范欣 孙梦晨 信息来源:池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04 08:20
[字号:默认超大]


梅村镇黄田村航拍。 通讯员 范欣 摄

  行走在贵池乡间,眼前是集中连片的田垄纵横延展、青砖黛瓦的民居点缀其间;田间劳作的身影、村口新建的便民设施,无不透着乡村建设的火热劲头与生活富足的安然。产业兴旺夯实发展根基,乡风文明涵养乡村底色,建设提质焕新农村面貌,治理提效凝聚发展合力,蓬勃的内生动力正推动着贵池乡村在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变化的背后,是贵池区在“三农”领域的持续探索与创新,通过紧紧拉住“三联两清”密切联系、协商议事吸纳参与、发展产业促进增收、村企分工重塑关系、利益联结激发动能、链接零散呈现真心、全程托管省心舒心、荣誉激励正向促进这“八条纽带”,成功将基层治理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绑定。这套“组合拳”不仅破解了联农带农不足、村民参与不够等难题,更有效调动了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治理引领发展、发展反哺治理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竭的新动能。
  产业赋能联农带农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发展产业促进增收这条核心纽带也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近年来,贵池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将壮大乡村产业作为联农带农、促农增收的根本之策,系统布局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谋划落地集体经济项目,有效激活农业农村工作内生动力。产业兴则收入增,贵池区这一套打法让群众口袋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每个月将近5000元的工资按时到账,活也不累,收入很稳定,比守着一亩三分地要好多了。”在梅街镇姚街村竹片加工厂,阵阵竹香扑面而来,伴着厂房内机器的轰鸣,村民胡卫国向记者聊起从“面朝黄土”到“打卡上班”的转变,语气中满是欣慰。在池州市长山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村民纪良英也有着同样的感慨。2023年,她顺利入职这家企业,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心愿。这家公司专注于中高端蛋品生产,近年发展势头迅猛,产品借助电商平台远销全国,今年销售额已突破3亿元。企业实力化作联农带农的底气,现在公司为当地群众提供了200多个稳定岗位,完善的福利保障更让村民感受到实在的幸福。
  像胡卫国、纪良英这样幸福感满满的农村群众在贵池区还有很多。当前,该区已形成竹业、土鸡、茶叶等本地优势主导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建立了“企业+基地+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将就业岗位送到村民家门口,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产业振兴之路。
  此外,村集体经济项目的发展壮大,为联农带农开辟了更灵活直接的路径。在梅村镇珍溪村,连片艾草郁郁葱葱、清香四溢,成为当地一道特色风景线。近年来,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动牵头,整合土地资源推进艾草规模化种植,并积极与企业合作建成初加工车间。如今,该村生产的艾绒、艾条等产品畅销全国,40余名村民不仅见证了艾草产业从起步到壮大的全过程,更实现了身份转变,成为既收土地租金、又赚务工薪金的“双薪农民”。
  像这样由村集体主导、村民广泛参与的集体经济项目,已在贵池区多点开花。当前,贵池黄精、鳜鱼等村集体经济项目均形成一定发展规模,不断做大产业“蛋糕”。这些项目产生的收益又精准投向乡村建设、改善民生、提升福祉等关键领域,让村民们实实在在尝到了村集体经济壮大的“甜头”,共享发展成果。
  共建共享凝聚人心
  如今漫步贵池广袤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成效不仅体现在整洁雅致的村容村貌中、村民眉眼间的舒心笑意里,更体现在村民从“旁观者”到“设计者、建设者、受益者”的身份转变上。
  近年来,贵池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建设过程中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充分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这一举措不仅擦亮了乡村“颜值”,更让村庄发展与村民福祉深度绑定,实现了从“建设乡村”到“经营家园”的深刻蜕变。
  墩上街道的罗城村是贵池区首批打造的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之一。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陶有祥介绍,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为了让村中道路变得更加宽敞、便于通行,不少村民都选择了拆墙让路,为家园建设献计出力。焕然一新的村庄,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良好基础。这几年,村里流转闲置土地发展文旅产业,成功将渚湖姜中心村打造成3A级景区。“村民不仅获得稳定的土地租金收益,还能在景区找到工作岗位。”陶有祥说,大家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参与景区劳务获得“薪金”、未来还会获得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股金”,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今年大学毕业的周洁敏选择留在了家乡,在景区咖啡小院工作,负责日常经营和游客引导。“在家乡就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每个月待遇不错,感觉非常好,希望家乡今后在文旅产业发展上继续努力,让环境越来越美、名气越来越大、村民们生活越来越好。”周洁敏说。“每逢村里举办各类活动时,村民们都踊跃报名担任志愿者,主动承担起秩序维护、游览讲解等工作。”陶有祥表示,随着利益联结越发紧密,村民参与村中事务的热情也愈发高涨。
  罗城村的实践,是贵池区以利益联结激发内生动能、重塑基层关系的一个缩影。当村民发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自己的付出被认可,“主人翁”意识便油然而生,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发展深度绑定,力往一处使、奔着发展而去的劲头自然更足。
 “三联两清”架桥连心
  “没想到去年在村民大会上提的建议,今年全部兑现了。”随着生态停车场、道路基础提升、池塘生态治理等项目陆续完工,梅龙街道园林社区居民方四海十分欣慰。
  园林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陶磊介绍,在精品示范村建设过程中,该社区在充分吸纳居民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多轮协商逐步完成村庄完整规划设计,推动乡村民宿、林下特色中草药产学示范基地加速建设,村民们的美好愿景正从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为推动资源下沉、服务前移,贵池区还建立健全“三联两清 镇区呼应”工作机制,在农村镇街道和村(社区)推广党员包保联系到户、民情收集联系到户、政策落实联系到户“三联”举措,力求做到需求纠纷摸清、解决思路理清,进一步加强区级统筹和提升农村镇街、村(社区)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能力和乡村治理水平。
  “过去总担心菜烂在地里,现在把菜送到村口就有人收,不用操心卖不出去。”殷汇镇灌口村胡广顺夫妇将自家种的蔬菜装进箩筐,等着蔬菜经纪人上门收菜、整理、打包,然后统一送到公交站点运到城里。帮助胡广顺夫妇解决烦心事的,是贵池创新推出的“惠农直通车”。当地镇村干部在日常走访时,接到不少村民反映自家产的蔬菜遇到滞销等问题,经研究后请求上级部门帮忙协调。贵池公交公司联合灌口村和池阳街道清风社区开通了47路“惠农直通车”专线。该线路由公交公司负责车辆调度与运输,村集体组织菜农统一供货并筛选蔬菜经纪人,社区提供场地并协助销售,破解菜农“卖菜难”与市民“买菜难”。灌口村还推行“上门收菜+站点接菜”双模式,方便行动不便农户的同时将服务拓展至周边村庄。
  这趟“惠农直通车”的开通正是贵池区“三联两清 镇区呼应”工作机制落实的成果。随着协商议事渠道的畅通与“三联两清”工作机制的完善,村民在家乡发展中的主体意识被充分唤醒,参与共建的热情持续升温,形成“议事有方、干事有力”的良好氛围,为贵池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双轮驱动”盘活资源
  在拉紧联农带农“八条纽带”、绑定基层治理与农业农村发展的过程中,贵池还积极探索资源整合的有效路径,逐步形成两种特色模式:一是对村集体资源进行集中整合与全程托管,二是对零散劳动力和农产品进行精准链接与市场对接,两种模式共同构筑起资源盘活、农民增收的“双轮驱动”。
  马衙街道金山村和安徽至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至简农业”)的深度合作,为村企共建树立了样板。金山村提供烘干场地与设备以及“保姆式”服务,至简农业则凭借其市场优势带来稳定的粮源和专业运营。这种“双向奔赴”的模式,不仅为村集体带来每年约40万元的稳定租金收入、帮助至简农业实现了从“耕种管”到“烘”的全程托管闭环,更直接吸纳了12名本地村民稳定就业,实现了“村、企、民”三方互利共赢。
  此外,针对农村留守老人、零散劳动力较多的实际情况,贵池区因地制宜培育链接零散劳动力的市场主体,在帮助村民“赚小钱”的同时提升服务质效。今年5月,村民王芳成为里山街道象山村九华悠仙谷景区的员工,顺利找到了一份餐厅服务员的工作,感到十分满意。不仅如此,九华悠仙谷景区从建成运营起,所有食材都优先采购周边农户的自产蔬菜、水果,不仅让辛勤劳作有了实打实的回报,也让更多村民实现了“顾家挣钱两不误”。今年以来,贵池区聚焦就业困难群体实际需求,通过挖掘“家门口”就业场景、开展订单式培养等多项举措,切实帮助大龄人员、残疾人、宝妈等群体解决就业难题,实现稳定增收。
  贵池区还将荣誉激励作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正向激励作用,不断创新载体形式,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该区号召镇村广泛开展涉及家家户户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变以往在“会议室小范围发奖状”为“到村民家大范围送荣誉”“找广告公司市场化画墙壁”为“鼓励村里的孩子自己搞涂鸦”,充分发挥荣誉激励的社会效应,带动更多村民增强主人翁意识。棠溪镇、里山街道等地在和美乡村中心村建设中,邀请本地学生做墙绘;涓桥镇广泛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丈夫、党员先锋户”评选,在村民家门口悬挂荣誉牌等。此外,贵池区还推深做实“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将乡风文明评议结果与农户信用等级、信贷支持、政策优惠等实实在在的权益挂钩,树立“信用有价、德者有得”的鲜明导向。
  产业在发展中更具韧性,乡村在善治中更显温度,农民在参与中更有热情。现如今,“八条纽带”紧密相连,多项举措协同发力,共同构筑起贵池乡村发展的坚实底盘。放眼未来,贵池将继续以“纽”为桥深化联农机制,以“ 带”为路拓展共富前景,持续推动产业增效、治理赋能、服务暖心,让乡村振兴的动能更澎湃、底色更鲜明、成果更可感,奋力描绘“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现代化乡村新图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