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之下,是一张被岁月镌刻的脸;面具之上,是千年文明的庄严绽放。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贵池区梅街镇姚街村村民姚家伟以匠人之心,守护着濒临失传的古老艺术。
凌晨四点,姚街村还笼罩在夜色中,姚家伟带着傩戏爱好者已经开始了每天的罡步练习。脚下的青石板被磨得发亮,那是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痕迹。“手腕要再抬高三分,傩舞讲究的是力道内敛,不是蛮劲!”这样的指导,他已经说了不知多少遍。
池州傩戏被誉为“戏曲活化石”,保留了宋杂剧、南戏等古老戏曲形态,最初用于民间驱邪纳福、祈求丰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姚氏祠堂遭到破坏,世代传承的池州傩戏也随之衰落。
1991年,姚家伟正式跟随父亲学习傩戏,那时这门古老艺术正濒临失传。“我父亲姚克水那时只能在家小声哼唱,生怕被人听见。” 姚家伟回忆道。正是这微弱的声音,点燃了他对傩戏的热爱,也将传承池州傩戏作为自己毕生的使命。
傩戏表演要求极高,需要通过肢体语言传达情绪,对眼神、身段都有严格标准。学习之初,姚家伟难以领悟技巧,在父亲手把手指导下,他不停地腾挪闪转,磨炼傩舞技艺。傩戏唱腔没有曲谱,只有唱本,靠口口相授流传。姚家伟常常捧着剧本背台词到深夜,熟练掌握繁杂冗长的台词。
表演时需要佩戴重逾2斤的木雕面具,固定在脸上经年累月,姚家伟的脸部都被夹磨破皮。“留存下来的面具都非常珍贵,能佩戴表演已经很难得,每场表演都要尽善尽美。” 为掌握更全面的技艺,姚家伟还练习了傩戏中最难的踩高跷。在反复练习与表演中,他逐渐成长为优秀的傩戏表演者。
为更好地传承傩文化,姚家伟与老一辈共同整理傩戏资料,到各地搜集傩戏唱腔剧本。“那时候听闻哪家有传下来的傩戏剧本,我们就连日去拜访学习。”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孟姜女》《章文显》《陈州放粮》 等许多傩戏被重新挖掘出来。2008年2月,姚家伟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傩戏(池州傩戏)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技艺成熟后,姚家伟思考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参与傩戏。从组织人员到傩戏教学,他事无巨细,忙碌不停。每年正月,他全程参与傩事活动,从前期筹备到演出安排,从台下教学到台上表演,都亲力亲为。多年来,仅正月期间他就表演傩戏300余场。
“姚街村正月傩仪已延续600余年了,每年正月的傩事活动是整个家族最重要的大事。”姚家伟说,“特别是本村的学生们,寒假归来积极投身傩戏练习,我被深深打动。就冲他们这股认真劲,我也要毫无保留地传授所学。”
教学时,姚家伟总是最早到场,将面具、服饰、道具摆放整齐。他先示范整套动作,每一个转身、踏步都力求精准,汗水浸透戏服也毫不懈怠。教“踩罡步”时,见学生记不住复杂舞步,他就用粉笔在地上画出行走路线,自己踩着斑驳的线痕反复走给孩子们看,青石板上渐渐磨出发亮的轨迹。
为使傩戏更易被大众接受,姚家伟根据传统傩戏剧本《五星会》,新编排了《五星观伞》,充分融合现代元素。他还在《打赤鸟》傩舞表演中创造性改进舞伞动作和唱腔方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2015年,他应邀参加“中国南昌傩文化艺术周”,凭借精彩表演斩获“伞舞”金奖与“关公登殿”优秀节目奖。2018年,他远赴法国巴黎,在“原生态意象节”上亮相,其极具东方韵味的表演赢得国际友人和文艺界专家的一致赞誉。
夜幕降临,姚街村的傩戏排练厅依然亮着灯。姚家伟抚摸着傩面具上的纹路,仿佛触摸到父亲当年的目光。
那些专注与坚守里,流淌着对傩文化的深爱。青石板上发亮的轨迹,不仅是脚步磨出的印记,更是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之路。“只要还有人愿意学,我就会一直教下去。”姚家伟说这话时,眼神坚定如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