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县区动态

贵池区杏花村街道池口社区创新推出“与邻有约”工作法
— —“陌邻”变“睦邻”社区“一家亲 ”

阅读次数: 作者:记者 秦峰 信息来源:池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28 08:08
[字体:]

“小李,早上好啊!”清晨,贵池区杏花村街道池口社区春江花园小区里,72岁的王奶奶笑着朝迎面走来的邻居挥手。这样熟络的招呼,在几年前的池口社区还很稀罕。这个下辖4600余户、1.2万余人的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老龄人口多、居民结构复杂,矛盾纠纷频发,曾是典型的“陌生人社会”。
  转机始于社区2024年创新推出的“与邻有约”工作法。通过“党建聚邻、恳谈睦邻、约定暖邻”,曾经的“冰冷楼道”渐渐有了温度,“陌生邻里”成了“熟人家人”。

  党建聚邻:党员带头,把“隔阂墙”变成“连心桥”

  “大家各退一步,一个小区住着,抬头不见低头见,堵路多影响感情啊!”去年夏天的一个傍晚,金碧秋浦小区门口,69岁的退休党员叶国庆劝导两位争执不休的车主。当时小区唯一的出入口被堵,里面的车要出来,外面的车要进去,双方谁也不肯让,眼看就要动起手来。
  刚买菜回来的叶国庆赶紧放下菜,一边拉着两位车主到路边,一边笑着说:“我也住在这个小区,你们俩家孩子我都认识,犯不着为这点小事闹矛盾。”他先劝外面的车主:“里面可能有急事,让他先出来,你等一分钟不耽误事。”又转头跟里面的车主说:“大家要相互理解,下次慢点开。”三言两语间,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缓和了,道路很快恢复通畅。
  叶国庆在小区威望高,处事公道,小区邻里之间的纠纷,只要他出面,多半能化解。池口社区共有党员198名,社区党委下设5个小区党支部,由社区工作者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把党员力量分配到每个网格。这些党员不仅是政策宣传员,更是邻里矛盾的“灭火器”、居民身边的“贴心人”。
  通过发挥网格党支部引领作用,社区把原本分散的治理力量拧成了“一股绳”。党员带头亮身份、办实事,居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从“冷眼旁观”变成“主动参与”。

  恳谈睦邻:有事好商量,把“烦心事”聊成“顺心事”

  “金池路的废品堆又冒出来了,能不能彻底管管?”今年4月的一个周二晚上,春江花园小区的凉亭里,居民们围着社区工作者你一言我一语。这是社区雷打不动的“邻里恳谈会”时间,14名社区工作者分成7组AB岗,每周二晚准时到7个小区的广场、凉亭,听居民“吐槽”。
  这次被反复提及的“废品占道”问题,起因是春江花园西侧的金池路有几家废品收购点,总把塑料瓶、纸箱堆到人行道上,刮风时纸屑满天飞,下雨时污水四溢。居民反映了好几次,清理后没多久又反弹。
  “光靠社区一家管不行,得请大家一起想办法。”社区党委书记陈程当即拍板,第二天就组织小区党支部、物业、居民代表,还专门请来城管、住建部门和街道工作人员,在现场开了协调会,商量出了整治方案。大家当即一起动手,10多位居民主动报名参与,商户也配合着把废品搬进院内,半个月就把这条路收拾得干干净净。更让人暖心的是,周边居民自发组建了5人巡查队,每天轮流查看,发现反弹苗头就及时提醒社区工作人员。
  这样的恳谈会,社区已坚持了两年多。收集的问题分类梳理后,3日内必须给居民反馈,办理结果还要公示,居民不满意就重新办。居民们说:“以前有问题不知道找谁,现在社区主动来听,还真能把问题解决了,我们当然愿意说心里话。”

  约定暖邻:守护一盏灯,把“陌生人”当成“自家人”

  “朱爷爷家灯没亮!”去年12月18日晚7点半,“观灯小队”的王大哥在微信群里发了条消息,语气急促。他负责巡查80岁残疾老人朱爷爷家,当晚按约定时间察看,发现往常亮着灯的客厅黑漆漆的,敲门也没人应。
  王大哥随后联系另外一名队员,两人赶到后联系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撬开房门,发现朱爷爷晕倒在地上,赶紧拨打120。因为抢救及时,老人转危为安。“要不是你们盯着那盏灯,我这条老命就没了。”康复后,朱爷爷拉着王大哥的手,眼眶红红的。
  “观灯小队”是社区开展“约定暖邻”行动的一个缩影。22名志愿者— —有“宝妈”、有退役军人、有退休职工,每晚7到8点,他们会抬头看看131户特殊群体家的窗户。亮灯,说明平安;没亮灯,就上门看看。这个看似简单的约定,却是守护独居老人、残疾人士的郑重承诺。
  社区里还有群“达人”,在用“一技之长”温暖邻里。春江花园的聋哑人唐义犬会修电路、磨刀具、裁衣服,自从报名加入“达人服务”,经常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摆摊”。像唐义犬这样的“达人”,社区有79名,理发、法律咨询、医疗保健……每周的服务日,社区里总是热热闹闹。
  就连孩子们也加入了“约定”的队伍。16名“小小志愿者”在社区开辟了“ 共享花圃”,给小区石墩画上卡通画。今年8月6日,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绿豆和冰糖,在社区厨房忙活一上午,熬出100多杯绿豆汤送到爱心驿站,户外工作者们捧着热乎乎的绿豆汤,甜在嘴里乐在心上。
  如今的池口社区,“陌邻”变“睦邻”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楼道里,邻居主动搀扶行动不便老人上下楼;广场上,孩子们把玩具拿出来一起玩;谁家有难处,喊一声就有人搭把手。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就像小区里的牵牛花,不知不觉间开满了每个角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