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时节,石台县丁香镇西柏村的百亩西洋参长势喜人,基地旁总投资2600万元的科技研发楼已顺利封顶。未来,这里将开发西洋参含片、参茶等精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夜幕降临,九华山风景区九华乡老田村灯火璀璨。依托当地的山水人文资源,老田村积极发展“夜经济”,激活了乡村发展潜能,小村焕发出新活力。
…………
在池州,一个个村庄的精彩蝶变,正生动勾勒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鲜活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贫困地区走向全面振兴。
五年来,我市牢记嘱托,紧紧围绕“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主线,坚持精准施策,加大开发式帮扶与兜底式帮扶力度,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走深走实。
动态监测筑屏障 精准帮扶守底线
8月15日,走进贵池区马衙街道碧山社区虞美凤家,屋内干净整洁,物品摆放得井井有条。“有了稳定收入,我们一定能把日子过好。”谈及如今的生活,虞美凤告诉记者。此前,因丈夫患癌症,虞美凤家被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马衙街道及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门,结合家庭实际量身谋划增收路径。如今,虞美凤实现稳定务工,丈夫走上保洁员公益岗位,孩子享受“四免一补”教育补贴,全家的返贫风险已化解。
“街道组织干部定期开展走访,围绕居住条件、‘三保障’落实、家庭收入等核心指标,对风险预警逐户核查研判,精准识别风险点、确定监测对象,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2019年至今新增监测对象49户140人,完成45户126人风险消除,实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应消尽消’。”马衙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动态监测帮扶是防返贫最管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市构建“线上预警+线下排查”双轨监测机制,强化部门数据共享与动态管理,确保返贫致贫风险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消除风险2819户、8014人。
为了让帮扶措施更加精准,我市坚持“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为3.79万户脱贫户及监测对象量身定制帮扶措施27.16万条。今年以来,教育保障上,脱贫户家庭子女实现各项资助、贷款政策全覆盖,发放“雨露计划”补助2411人次、361.65万元;住房安全上,完成144户农村危房改造;医疗保障上,分类资助9.83万困难群众参保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资助金额达3168.43万元。
发展产业带就业 岗位送到家门口
在东至县花园乡双河村的火龙果种植基地里,一颗颗色泽红艳、饱满诱人的火龙果挂满藤蔓,迎来了最佳采摘季。
“特色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双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梁超介绍,自2021年起,村里便依托当地适宜的气候与砂质土壤优势,逐步摸索火龙果种植路径。经过数年精心培育,产量持续攀升,2024年约7000公斤,2025年预计突破15000公斤,销售额有望超12万元。“如今,双河村的火龙果产业不仅解决了40余人就业问题,还帮助10余户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
近年来,我市做强产业载体,聚焦九华黄精、池州鳜鱼、富硒产品、食用菌、茶叶等特色主导产业,支持34家乡村振兴创业园打造“一园一品”特色格局。目前,各创业园已入驻新型经营主体335个,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2.6亿元,带动191个村集体增收1410万元。
在石台县丁香镇集中安置点桐子坑小区,楼房整齐排列,水泥路面干净宽阔,超市、餐馆、快递驿站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从山上搬到这里,居住条件比以前舒心多了。”居民杨金凤说。
搬下山后,生计问题是群众最关心的事。杨金凤此前住在西柏村高山上,以务农为主,收入单一。如今,经政府牵线搭桥,她成功入职丁香镇创业园的安徽翱翔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每月能拿到稳定工资。
近年来,我市以就业帮扶车间、乡村振兴创业园为重要载体,积极推进脱贫人口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截至目前,全市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人数达50676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5328个,实现脱贫人口与监测对象全部上岗就业。在推动到户产业发展上,我市精准实施4482户到户特色种植养殖类项目,为帮扶对象提供全周期技术支持,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发展产业、实现增收。2024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984元,同比增长7%,增速位列全省第三。
和美乡村展新颜 人才筑基促振兴
8月3日,一场热闹的“乡村音乐嘉年华”在青阳县朱备镇东桥村拉开帷幕,千余名游客慕名而来,在山野间畅享音乐盛宴,解锁夏日文旅新体验。
“ 以前这里是闲置的河滩地,现在改造成了露营营地,闲暇时能和游客一起参加活动,别提多热闹了!”看着焕然一新的星野东九华营地,东桥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周素芬满脸笑意。
东桥村探索“和美资产联动运营”模式,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团队运营露营营地,让昔日闲置土地蝶变为村民与游客共享的生活空间,成功实现“政府减负、企业获利、村民增收、环境提升”的多赢局面。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全力推动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全市建成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619个,完成12.9万户农村户厕改造;常态化实施村庄清洁暨万村清万塘行动,以“五清一改”为重点,整治提升2745处水体,乡村宜居环境持续优化。
8月12日,市农业科学院(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办的2025年全市九华黄精产业数字化技能应用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开班,近50名九华黄精产业带头人参加。“截至目前,全市九华黄精种植面积12.78万余亩,从业人员约2万人。今年1-7月,全产业链产值达15.5亿元。”市农业科学院(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院长吴满霞表示,“我们将持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为激活乡村人才“引擎”,近年来,我市大力培育本土实用人才,累计认定市级乡村工匠305名、推荐省级乡村工匠17名,还分层分类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80期,覆盖1.89万人次,涌现出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能带动的“土专家”“田秀才”。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开展选派帮扶工作,290名选派干部怀揣责任与使命扎根基层,正以精准举措破解发展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如今的池州乡村,产业发展有奔头、人居环境更宜居、乡土人才有干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步伐正越走越坚实。“我市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持续提升监测帮扶质效,深化产业就业帮扶举措,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切实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文明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