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务要闻

让“千里马”在池州竞相奔腾

阅读次数: 作者:记者 潘选玮 信息来源:池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23 08:07
[字体:]

我市不断优化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政策举措,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 —


让“千里马”在池州竞相奔腾


7月18日,由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工作局、团市委联合主办的“万马奔池”青年学子池州行活动举行。图为青年学子参观池州市规划展示馆。记者 丁瑶 摄
  今年3月,“万马奔池 菁英汇聚”池州市2025年“招才引智”高校行系列活动盛大启幕,首站奔赴安徽工程大学,向莘莘学子伸出橄榄枝;
  4月中旬,池州市2025年“万马奔池 菁英汇聚”春季校招活动走进东华大学,跨越千里的招聘专场座无虚席,池州企业与长三角高校人才的“双向奔赴”温情上演;
  5月底,“宜业回池‘州’五相约”池州市2025年第三季人才招聘暨创业市集夜市在主城区清溪映月公园太白吉市拉开帷幕,以别开生面的形式,为人才与企业搭建交流平台;
  …………
  今年以来,我市以一系列精彩纷呈的人才招引活动,谱写出引才聚智的激昂乐章。
  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发展强。推进事业加快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筑基。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大力实施“万马奔池”人才计划,不断优化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政策举措,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生态,让越来越多的“千里马”在池州竞相奔腾,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倾心“引才”

打造人才汇聚“新高地”
  对一座城市而言,人才是激荡创新的源头活水,是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更是筑牢强市根基的关键支柱。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池州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池州对人才的重视和支持,让我坚定了回国创业的决心。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无比正确!”站在安徽欧泰祺智慧水务科技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办公区,回国博士汪书培感慨道。2019年,正是被池州“招才引智”的诚意深深打动,他带着技术和梦想毅然回国,在池州开启创业之旅。短短几年间,公司不仅成为全市首家安徽省民用水表、燃气表“二检合一”改革试点企业,更在去年创下近1.6亿元的产值,用傲人业绩证明了“选择池州”的正确。
  像汪书培这样的人才选择池州,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池州不断升级的人才政策“组合拳”。近年来我市迭代推出人才政策4.0版,围绕产业、教育、医疗、文旅等重点领域,配套出台20余项专项引育政策,精心构建起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1+N”政策体系,助力各领域人才建设齐头并进、蓬勃发展。
  在政策升级的基础上,我市不断拓展引才渠道,制定实施《关于大力实施“万马奔池”人才计划加快打造区域性人才强市的若干措施》,精心组织“万马奔池”人才池州行系列活动,深入推进“五个一百”计划,在全市掀起招才引智热潮。今年以来,市县(区)联动开展海外博士科创行、中科大校友池州行等人才活动91场,举办重庆大学、东华大学、安工大等高校专场招聘71场,新引进产业领军人才93人、高层次人才团队12个、大学毕业生6443人。
  人才队伍的壮大,不仅需要广纳贤才开阔胸襟,更离不开本土培育的精耕细作。在九华山风景区费业朝名导工作室,一堂生动的“名师带徒”课正在进行——年近七旬的全国优秀导游员费业朝精神矍铄,将九华山千年历史文化娓娓道来;台下10余名学员全神贯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
  费业朝是九华山本土文旅专家,深耕行业40余载,是文化和旅游部“名导进课堂工程”导游员培训教师。退休后,他发挥余热,先后成立旅游文化工作室和名导工作室,致力于培养一批博学多才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九华山需要高素质的本土文旅人才,这批学员都是好苗子,我一定要不遗余力地把他们带出来。”费业朝满怀深情地说。
  费业朝工作室的“传帮带”,正是我市本土人才培育体系的鲜活写照。为提升人才培养质效,我市建立“名师带高徒”制度,打造“秋浦工匠”技能人才品牌,认定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6个,构建多领域的技能人才培育高地;精心遴选青阳农民画等51个代表性项目,组织61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收徒授艺,形成“大师工作室+传习基地+研学课堂”的立体传承网络,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悉心“用才”

搭建人才成长“大舞台”
  用一贤人而群贤毕至,相一良马而万马奔腾。如何让人才摆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境,心无旁骛干事创业?我市以“搭平台、建阵地、优机制”的务实举措,为各类人才铺就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在安徽一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内,5条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直径3-6毫米的爆珠如流水般倾泻而出。“这套自主研发的双珠滴制系统,工艺精度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可对标森下仁丹‘双晶球’产品!”总经理曹智琨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位“85后”硕士研究生于2020年返乡创业,从政策补贴到优质孵化空间,池州的全链条扶持让他的创新创业梦想照进现实。如今,公司手握5项发明专利,通过技术革新将爆珠废品率从5%降至1‰,生产效率提升近30%,一跃成为行业标杆。
  人才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业平台的托举。池州市百通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构建起“政策+服务+空间”的立体生态,“不仅为人才创业提供场地等基础保障,更主动对接政策资源,助力他们轻装上阵。”公司负责人刘万安介绍,目前该孵化器已培育18家企业“毕业”,创造产值超3000万元。
  高能级平台是人才建功立业的主战场。我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实施高能级创新平台扩量提质行动,先后组建江南轻合金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等公共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累计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33家。
  在人才使用机制上,我市大胆突破、锐意创新。在安徽普洛兰管道修复技术股份公司,市级产业人才黄锡明正带领团队对产品生产工艺进行优化。这位本科学历技术骨干,凭借5年来在管道修复领域深耕细作积累的突出业绩,通过企业举荐成功跻身市级人才行列,同等享受高层次人才待遇。“正是有了这样好的平台和政策支持,才有我今天的成绩。池州对人才的这份重视,让我对未来的事业充满信心,工作起来也干劲十足。”黄锡明的话语里,满是对城市人才政策的认可与投身事业的热忱。
  为破除人才评价“四唯”倾向,发挥企业在人才评价方面的主体作用,我市探索建立了产业人才举荐机制,完善举荐、评价、研判、退出等制度设计,切实为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发展松绑。目前,57家举荐企业已发掘99名实干型人才,其中39名专科以下学历技能人才凭借精湛技艺脱颖而出,打破学历门槛限制,真正实现“能者上、优者胜”。
  此外,我市还架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桥梁”。整合高校院所、行业协会等优质资源,组织10余场产学研对接活动,推动200多家企业与40余所高校院所“联姻”。鼓励高校和企业科研人才双向“兼职”,从省内外高校院所首批遴选12名专家教授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实现人才价值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暖心“留才”

优化人才服务“生态圈”
  人才引进是起点,如何让人才留得住、干得好、扎下根才是关键。我市在提升服务、优化生态上不断加码,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环境,让各类人才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来自浙江金华的胡雄广,是扎根池州的优秀浙商代表。作为路飞镁业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见证了企业在池州的蓬勃发展——2023年,公司从浙江整体搬迁至青阳经开区,实现“当年签约、当年投产、当年纳规”的奇迹。谈及池州的人才服务,胡雄广感慨万千:“企业创办至今,青阳经开区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务。人才服务专员更是定期上门问需,无论是政策落地还是发展难题,都能第一时间响应解决,这份贴心让我们能心无旁骛谋发展。”
  在池州,与胡雄广有同样感受的人才不在少数。我市创新推出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先后选派两批次共计78名人才服务专员下沉高层次人才所在企业,“一对一”开展政策解读、待遇落实、人文关怀等定制化服务,切实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
  服务的温度,更体现在制度保障的厚度上。我市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服务体系: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市领导直接联系44名专家人才,县区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每人联系专家人才2名以上;制度化举行“池”久满意人才面对面活动,现场倾听意见诉求、解决实际问题,让人才声音有回应、需求有着落;定期开展人才服务绿卡申报工作,落实医疗保健、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保障措施;在池州先锋网开设人才诉求反映专区,开通人才服务热线,以“小切口”办好人才实事,持续提升人才获得感、满意度。
  从贴心服务到制度保障,从精准对接需求到优化发展生态,池州以实实在在的举措,为人才搭建起安心创业、舒心生活的港湾。“我们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持续深化实施‘万马奔池’人才计划,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着力点,强引育、强平台、强政策、强生态,以‘一城真心’换‘一见倾心’,为人才工作引来‘源头活水’,着力形成‘近者悦、远者来’的生动局面。”市委人才工作局副局长刘炜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