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今年入汛以来,我市遭遇“雨情超历史、水情胜’98”的特大洪水侵袭,全市4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3.72亿元。
梅雨期之长、暴雨日之多、累计雨量之大、覆盖范围之广、梅雨强度之强,均为历史罕见。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及早部署、科学调度,各地各部门精心组织、团结协作,干群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没有一例因灾人员伤亡,没有一处水库和圩口溃破,没有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全市防汛抗灾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
闻令而动,坚决扛起政治责任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汛期将至,我市未雨绸缪召开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组织开展汛前重点区域问题隐患处置“回头看”,把长江干堤、城市大堤、万亩圩口、地质灾害点、小型水库和大塘坝、尾矿库等特殊部位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紧盯江心洲、外滩圩,提前落实重要圩口干堤防御、地质灾害防治等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面对日益严峻的防汛形势,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研究决定,自7月6日16时启动防汛应急Ⅲ级响应;7月7日15时起,又将防汛应急响应提升到Ⅱ级;7月18日22时,将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Ⅰ级。面对持续强降雨袭击和严重灾情,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常委会会议精神和省委书记李锦斌、省长李国英等省委、省政府领导在池督导防汛救灾工作时讲话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树立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的思想,研判防汛救灾形势,及时调整防汛应急措施,统一调度和部署安排防汛救灾工作,形成全市上下防汛抗洪合力。
在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在抗洪一线的风口浪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频次深入防汛救灾一线进行现场督导,高频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调度,牢牢把握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守住不因灾死人的底线,贯穿到防汛抗灾全过程,落实到各环节。
全市近百名水利专家分赴各县区指导长江干堤及内河圩口堤防查险除险。市防指顾问组和专家组组成4个技术督查组对全市长江干堤和重点河湖堤进行全覆盖地毯式督查。全市共明查暗访上百次,及时通报,跟踪问效。进一步提高长江干支堤巡堤查险标准,上足人员,通过一字型、拉网式、毗邻越界巡查等方式,确保险情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共排险抢险73处。
科学调度,关键时刻精准施策
入汛以来,全市430座水库累计超汛限水位671座次、溢洪637座次,中型水库最大溢洪深度1.35米,小型水库最大溢洪深度1.5米。全市水库、塘坝总蓄水量最多时约3.06亿立方米,占正常蓄水量的91.6%。沿江、沿河、沿湖圩区泵站开机排涝,累计开机614台套9.78万千瓦。水电站拦河坝强降雨期间均放坝运行。
今年防汛抗灾呈现依法进行、协调有序、科学应对的局面。一入汛,市防指及早优化指挥调度体系,实行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集中办公,形成防汛参谋合力,极大提升工作效率。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深入一线调度指导,组织其他市防指负责同志、联系县区的市级负责同志等各级干部坚持深入一线强化调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市防指副指挥长坐镇指挥,建立市防指点对点调度机制,每天召开视频调度会,逐县区提出指导意见、逐河湖梳理风险点,及时补齐短板、堵塞漏洞。同时,建立6个分别由2名市级负责同志领衔、相关市直部门参加的督导组,驻点主城区及县区督查指导防汛救灾工作。
抗洪抢险的冲锋号嘹亮吹响,全市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在咆哮的洪水面前,市、县、乡、村干部与部队官兵、公安、消防救援人员等乘坐快艇,救人喊话嗓子哑了,拉绳索磨破了手掌,背人转移汗水浸透了衣衫。全市上下发扬伟大抗洪精神,加强协作,密切配合,防汛抗旱救灾机制高效有序运转。特别是在防汛紧急期,全市防汛抗灾展现出新世纪以来动员最广、人员最多、物料最足、执行最严的工作局面,各行业各部门的党员干部职工、基层防汛民工、人民子弟兵都冲锋在一线,围绕“报到位、转到位、防到位、查到位、保到位”五个到位要求,筑起防汛抗洪的坚实堤坝。
水利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体系发挥显著效益,是防汛抗灾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基础。广丰圩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涉及新河口站移址重建工程和龙家嘴站、广惠一站、广惠二站、新胜三站原址拆除重建工程,总装机21台容量6788千瓦。工程建成后,保护东湖、广阜、广丰等三大圩口防洪排涝安全,保护面积325.49平方公里,保护耕地16.06万亩。自首台机组投入运行至今,已累计开机排涝39530台时,累计排涝量36002万方。特别是在今年主汛期,单站连续开机最高达23天,有力保证了圩内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命与财产安全,防洪排涝、抗灾减灾效益显著。
2016年以来,我市累计落实各类水利投资39亿元,实施177个水利薄弱环节治理项目,中小河流防洪标准由5年一遇提高到10—20年一遇,易涝地区农田排涝标准由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重要圩口防洪标准达20—50年一遇,保护耕地60万亩。全市累计投入3.9亿元,建成主城区平天湖二站等8处海绵城市水利工程,主城区排涝能力由20年一遇提升到30年一遇。今年入汛以来1570座(次)中小型水库,拦蓄洪水5.5亿立方米,减淹村镇490个(次)、减淹耕地面积15万亩、避免人员转移24万人。我市派出5个工作组16名骨干技术人员,赴各地指导防汛抗洪抢险,累计加固子埂43公里,铺设防浪布22万平方米,处理渗漏、管涌等险情71处,有效保护58处千亩以上圩口安全度汛。全市未发生一例因灾伤亡事故,未出现一处水库、重点圩口溃破,水利工程发挥防洪减灾效益估算达20亿元以上。
恢复重建,将损失降到最低
12月14日,贵池区马衙街道马衙村村民雷来玉拿着锄头在农田里劳作。7月13日凌晨,受强降雨影响,马衙村所在的共义圩漫顶后溃破,圩内36户88名居民全部安全转移后得到妥善安置,而包括他脚下的这块地,圩内740亩耕地全部被淹。之后,政府及时组织大家进行了堵口复堤。
共义圩堵口复堤是我市加快修复水毁水利工程的一个缩影。汛情基本稳定后,我市把抓恢复、补短板摆上突出位置,不等不靠迅速推进包括修复水毁设施、恢复农业生产、对受灾农民和农业经营大户进行综合帮扶服务、防止因灾致贫返贫、谋划推动城乡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的“四启动一建设”工作,全力恢复生产生活秩序。11月30日,白洋河下游段防洪治理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概算投资9973.11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堤防达标工程2.73公里、河道清淤工程1.54公里、新建及改建防汛道路7.61公里、移址重建蓄水坝1座、闸门井改造工程等。该工程建设后,将提升白洋河出口段泄洪能力,改善治理河段水环境,提升主城区西部生态景观,同时可引清水入城区清溪河,全面改善清溪河水质,打造中小河流治理精品样板,构建“山形、水意、白洋印象”,助力我市城市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
一手防大汛、抗大灾,一手及早谋划补短板项目,洪水劫后,我市抢抓水毁修复,切实从根本上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先生活、后生产,先应急、后长远”和分类指导的原则,组织各地及时制定实施方案,重点水毁项目纳入灾后补短板项目库,开展单项工程设计或方案编制。截至目前,各县区修复实施方案已全部完成,全市已完成重点推进水利水毁修复任务1193处,总投资1.377亿元。根据“系统治理、流域治理、综合治理、全面治理”的总体思路,针对突出问题和短板,全市系统谋划2020年灾后水利补短板项目总共11大类159项,规划总投资628亿元,正在梯次推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