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十三五”期间,池州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效提升了全市人居环境、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和谐宜居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绿水盈盈,亭台相连,小径蜿蜒,树木葱茏……”在寸土寸金的主城区,面积约3100亩的平天湖生态湿地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被誉为城市“呼吸地”、市民“会客厅”。曾经又脏又臭的红河经过治理后,变得水清、岸绿、景美。“开窗见绿、出门进园、出游有水的生活在池州已经成为现实,生活在这里,我感觉很幸福。”11月24日,65岁的市民纪小平话语里不无自豪。
老旧小区洗去岁月斑驳,形成了整洁美观的文明家园;农贸市场全面升级改造,擦亮了生活中的文明窗口;水体经过整治,蜕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项项改变,正悄然提升着池州城市环境,增进着民生福祉,展示着文明风貌。“十三五”以来,我市充分发挥市文明委统筹协调作用,推进建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定期调研、市领导联系区域创建、四大办公室专项督查以及指挥部每月调度等工作机制,先后出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方案、重点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创建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实施“十大提升工程”“十大专项整治”“净城治乱”及各项集中攻坚行动,全面补齐创建短板,共制发督查通报、互查通报、交办单455期,通报整改问题2.5万余个,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创建文明城,先育文明人。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我市全面加强精神文明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台规范礼仪制度实施办法,印发《池州市市民文明礼仪手册》《池州市市民文明手册》30余万份,持续深化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用餐、文明上网等群众性创建活动,组织开展“全民文明行为养成行动”“我与文明同行”“抵制‘十大不文明行为’”“除陋习树新风争做文明市民”“不文明行为随手拍”等主题活动,并着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化,出台《池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进一步提升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文明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全域文明”的创建理念,扎实推进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拓展“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工作领域,组织万名干部群众开展环境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城乡环境持续优化,青阳县、东至县、石台县分别获得第五届“安徽省文明城市(县城、城区)”称号,贵池区获得第三届“安徽省文明城区”称号,实现了市域省级文明县城全覆盖。2016年以来共有33家单位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和文明家庭,111家单位被评为安徽省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全市各级文明村镇总数354个,占村镇总数的54.12%,超完成目标4.12个百分点。
铸魂育人 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
家风淳朴,民风才会净化,社会才会和谐。前不久,家住东至县城关的陈鹏小朋友,在爸妈的带领下,一起参观了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之一的周氏家风馆。看着馆中陈列的那些史料和老物件,陈鹏十分新奇,不停地问着爸妈各种问题。陈鹏爸爸说,自己是个老师,孩子上小学三年级,带他来这里参观,一是算作假日出行,二是让他切身感受一下传统优良家风,“让他接受熏陶,也让我们反思一下如何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抓手,围绕“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目标,我市大力加强阵地建设、人才建设和机制建设,广泛招募志愿者,结合乡村振兴组织开展“举旗帜·送理论”、移风易俗、“三下乡”、精准扶贫等丰富多彩、贴近民生的志愿服务活动7000余场次,参与志愿者近50万人次,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敦化了乡风民风。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762家,实现“三级”全覆盖,涌现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25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优秀所(站)4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服务团队28个,评选命名优秀“村规民约”27个、优秀“四会”组织19个,青阳县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
为推深做实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实现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全市各地修订村规民约462个,成立“四会”组织1200余个,创新方式方法扎实开展彰显本土优秀文化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实践更具亲和力、更接地气。贵池区充分发挥传统文化魅力,运用省级非遗“池州傩”、“罗城民歌”等进行艺术化宣讲;东至县依托市民活动中心,融合周氏家风、好人馆、红色文化陈列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石台县推出“菜单式点题”,根据多数群众的需求安排文明实践课程;青阳县结合青阳农民画、非遗项目传承、书画创作和好人罗腊英精神传承等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
道德滋养 社会风气向上向善
提起张凯,池州人印象深刻。张凯生前系东至县总医院县中医院院区重症医学科、急诊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平时刻苦学习,潜心钻研,对诊疗技术精益求精。今年疫情发生后,张凯奔赴昭潭镇、龙泉镇等乡镇一线开展返乡人员筛查,隔离救治疑似病人,3月19日,因劳累过度不幸殉职。张凯先后获评“池州市首届‘双十佳’最美医生”“池州好人”“安徽好人”“安徽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好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助人为乐共签角膜捐献志愿书的最美志愿者左泽旗唐玲夫妇、诚信经营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大学生村官姚先红、扎根基层30载护平安恪守忠诚一辈子的禁毒大队长吴跃勤……如今,“好人”已经成为我市一道绚丽的风景。“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以选树好人、先进典型为着力点,持续打造“尚德之地好人池州”道德品牌,2016年以来共产生2名“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4名“中国好人”、9名“安徽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54名“安徽好人”及提名奖、21名“池州市道德模范”及提名奖、84名“最美池州人”及提名奖、415名“池州好人”。出台《池州市道德典型就医礼遇帮扶指导意见》,推行“道德信贷”,累计发放信贷2229万元,推荐道德典型当选村“两委”委员10人,入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8人。
我市全面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持续深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我们的节日”、中华经典诵读、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优秀童谣征集传唱、爱国主义教育等实践活动,评选命名36名“新时代好少年”和20名“美德少年”“孝心少年”。兴建51所乡村学校少年宫,覆盖全市所有乡镇,为全市未成年人搭建了发挥特长、展现自我、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
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市文明办与市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集中治理诚信缺失突出问题提升全社会诚信水平的实施方案》,在19个部门51项重点业务中强制使用市信用联合奖惩系统。持续推进诚信宣传“进企业、进社区、进商圈、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评选命名9家诚信单位、10家诚信行业窗口单位、2家诚信示范街区、10家诚信经营示范店。
志愿服务 提升城市“暖实力”
漫步在池城的交通主干道,你时常可以看到头戴小红帽的志愿者协助疏导交通;在献血车旁,有志愿者踊跃排队的身影;在敬老院,志愿者为老人包饺子,和老人拉家常……在池州,广大志愿者,正用心点亮社会,用爱感动周围的每一个人。
全市的志愿队伍一直走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的道路上,努力用更多元化的形式、更高品质的水平深化服务,引领和谐社会新风尚。截至目前,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30.39万余人,志愿服务组织1435个,志愿服务项目13229个。2016年以来,共获评全国优秀志愿者1名、省级“四个十佳”志愿服务典型7个、省级“月评十佳”志愿服务典型20个,年评市级“四个十佳”志愿服务典型200个、月评市级志愿服务典型153个。
为全面加强志愿服务社会化推进,2019年7月,我市成立志愿服务联合会,着力推进志愿服务组织化、制度化、常态化,集中各行各业志愿者的力量,做到每月有主题,每周有活动,每天有宣传。“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共开展交通文明岗、党员进社区、环境保护清白行动、邻里守望、精准扶贫、文化科技三下乡、文明传播和志愿服务“主题月”活动2.1万余场次,参与志愿者近200万人次。
池州美,最美风景是文明。在这里,每一个普通市民都在为文明创建蓄积力量,追求文明的脚步从不停息,城市也因此更加美丽。在这里,有着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有着丰富的文化生活,有着暖心的民生关爱,有着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今朝文明花开幸福城,明天,文明让生活更美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