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11341800003280140M/201805-00004 | 组配分类: | 市政府办文件 | 
| 发布机构: | 池州市政府(办公室)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 标题: | 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全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 | 文号: | 池政办〔2018〕17号 | 
| 成文日期: | 发布日期: | 2018-05-24 | |
| 废止日期: | |||
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九华山风景区、开发区、平天湖风景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2018年全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方案》业经2018年5月11日第9次市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8年5月17日
2018年全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方案
2018年全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群众评判,扎实开展“平台建设攻坚年”活动,全面建成全市政务服务“一张网”和新政务服务实体大厅,推进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持续创优“四最”营商环境。
一、深化全市“一张网”建设,形成四级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
1.持续升级政务服务门户。全面建成市、县、乡、村四级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门户,加快市与省平台间深度对接。升级全市统一PC端政务服务门户,加快建设政务服务APP、微信门户,持续推进各地、各部门应用对接,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实现“群众办事一个入口”。2018年6月前网上可办事项达到90%。建立网上审批负面清单制度,清单以外的事项“零跑腿”。
2.加快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建设。运用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功能,规范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实施清单、“3+2”清单管理,建立清单联动机制。推进全市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系统建设升级,实现市、省平台间深度对接,加快推进在线受理、办理、反馈以及并联审批、协同办理、物流快递、在线支付等应用。推进跨区域、跨层级协同办理。
3.完善技术支撑体系。推进统一认证系统的注册流程简化、功能优化及完善,开展统一认证线下窗口试点。完善市电子监察系统功能和接口规范, 并实现大数据分析、视频监控、领导视窗等功能。加快推进各地各部门接入公共支付平台,引入微信、支付宝便捷支付,开通中小学学费、水电气、交通违章罚款、公交卡充值、职称资格考试报名费等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日常便民缴费项目和建设项目“一费清”企业网上申报缴费,为缴款人提供开放、便捷、安全的缴费渠道,逐步实现线上线下一站式缴纳。完成物流配套管理系统与第三方快递物流平台无缝对接, 提供申请材料和办理结果快递服务,实时交换快递服务申请数据和物流状态信息。
4.优化政务服务网门户功能。科学合理设置服务分类,完善搜索、咨询、预约、查询、办理、网上支付等功能,充实咨询问答知识库,推进全天候智能客服服务,确保群众能够“找得到、问得清、办得好”。进一步畅通群众办事诉求渠道,推动“12345”热线与政务服务网集成,逐步整合各地各部门政民互动资源,强化网上办事辅导,减少群众跑腿。
5.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政务服务中心基础作用,建成新政务服务大厅,纳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税务、港航海事等办事大厅业务,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功能升级,与网上政务服务平台融合发展,做到服务标准统一、功能互补。统筹服务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一套系统无缝衔接、合一通办。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和审批办理职权全部进驻、授权到位,深化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改革,有序推行审监分离改革,建立以窗口为主导的运行新机制,实行集中办理、一站式办结。加强乡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完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在村庄建立网上服务站点,推行代办服务,健全自助服务功能,打通网上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加快政务服务平台应用,提升网上服务供给水平
6.巩固提升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标准化。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加快推进市以下其他依申请类权力事项目录清单编制工作,指导县级统筹规范县、乡、村依申请类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清单编制工作,压茬梳理编制相应事项的实施清单及办事指南,做到同一层级的相同事项,在不同地区办事指南标准相对统一。
7.建立健全清单动态管理制度。按照“谁编制、谁维护”原则,建立清单动态管理机制,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颁布、修订、废止和部门职能变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动态调整完善市级政府权责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和实施清单。加大对县区指导力度,同步推进市县乡清单的动态调整,确保清单依法合规及时有效。
8.准确公开办事服务信息。力求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准确清晰全面的办事指引,进一步完善细化办事指南详细列明依据条件、流程时限、收费标准、注意事项、联系方式等。明确需提交材料的名称、依据、格式、份数、签名签章等要求,并提供规范表格、填写说明和示范文本。除办事指南明确的条件外,不得自行增加办事要求。
9.推广网上平台应用。推进事项上网、线上线下融合,政务服务事项全部通过平台统一受理、统一办理、统一反馈,做到一网通办、全程留痕。凡与企业生产经营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都要推行网上申请、网上办理、网上反馈,逐步实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各地各部门着力梳理办理流程简单的日常热点服务,将利企惠民政策查询、社保查询、公积金查询、违章查询、考试报名、入学报名、出具证明以及补证换证等热门服务汇聚到网上政务服务门户,并实现全程网上办理。
三、简化优化服务流程,实现简便快捷服务
10.持续优化办理流程。深化网上办理深度,重点推动业务量大、群众办事频密、来回跑次数多服务事项的流程再造,推进办事材料目录化、标准化、电子化、共享化,要求提供“其他材料”的,必须明确具体情形和材料名称。进一步压缩办理期限,继续推进“13550”行动,努力做到公共服务1个工作日、企业设立3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50个工作日完成,提高办事效率。
11.深入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清理各类办事证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能通过个人现有有效证照予以证明的一律取消,能采取申请人书面承诺方式解决的一律取消,加强对必要的证明互认共享,发布市本级证明事项清单。
12.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优化流程、整合资源、网上申报、网上核查、视频验证、快递送达等方式,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理“一件事情”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时,从受理申请到作出办理决定、形成办理结果的全过程一次上门或零上门。继续提升网上办理深度,全面推行电子材料申报,提高申报“零上门”比例;建立申请材料网上预审机制,及时推送预审结果,防止因申报材料需要补齐补正“反复跑”;推行办理结果快递送达,实现证照批文送到家。分批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目录,到2018年底实现全市政务服务事项全覆盖。
13.推行招商项目全程代办。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和省级以上开发园区设立招商代办中心(代办窗口),对投资项目、建设项目的报批进行前期辅导、帮助,免费代办有关审批手续,对重要企业、重点项目跟踪服务、上门服务、精准服务。依托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全程代办审批子系统,组织部门及窗口开展一口受理、协同审批、统一出证,跟踪、调度办理进度,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
14.提供集成服务。以群众办“一件事”为标准,梳理关联政务服务业务流程和逻辑,推行基于场景式的办事专题服务。统一标准、分级建设网上“中介超市”,梳理公布中介服务事项、服务机构、政策法规等,明确进驻规则、服务指南、选取规则及咨询投诉渠道、方式。
15.推进联合办理和跨地区办理。围绕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联合办理机制,构建网上并联审批系统,推行并联审批、多规合一、多图联审、联合踏勘等,实现“综合受理、统一出件”。建立跨区域业务办理机制,围绕身份证异地办理、医保异地接续、跨区域市场准入协同等方面,推动跨地区远程办理。
16.开展“智慧+”政务服务。借助智能语音技术,提供实时沟通、平等交互、流程可视的全程互动式政务服务。利用生物特征认证、图像识别等技术,提高实名认证、网上申报等便捷性,提升审批服务效率。大力推行“智慧审批”,拓展智慧审批部门和事项的范围,综合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由电脑审批代替人工审批,实行审批自动受理、智能审查、自动出具结果,提供“秒办”“秒批”服务。
四、推进信息资源整合交换,实现数据共享应用
17.加大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力度。继续清理“僵尸”信息系统,按照“先整合、后接入”的方式,将分散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整合为一个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大系统”。着力打通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公积金管理中心等单位自建业务办理系统,完成全市重点单位政务信息资源数据挂接,按省政府部署推进省、市平台信息共享和交换。
18.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编制完成市、县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落实共享管理实施细则,完善制度设计和相关数据标准。建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加快人口、法人、地理空间、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建设。
19.强化电子证照管理平台推广应用。梳理完成各地各部门电子证照目录,汇总形成全市电子证照目录。落实《安徽省电子证照管理系统使用办法》和相关标准。建成市级电子证照管理系统,根据证照目录持续推进各地各部门的存量证照信息电子制证和入库,逐步做到电子证照与纸质证照同步核发。
20.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应用。对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产生的各类数据开展分析研究,结合明查暗访、服务评价、第三方评估、媒体监督等方式,把握和预判公众办事需求,不断优化服务方式方法,为群众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五、加快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保障平台安全稳定运行
21.完善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市级政务外网城域网、市到县政务外网骨干网,完成县以下乡镇(街道)、村(社区)政务外网接入,扩容市级政务云平台,满足网上政务服务平台需求,基本建成市级政务云平台。
22.规范相关配套制度。建立政务信息化项目立项、审批、建设、验收源头管控制度,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强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推进大数据统一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完善统一认证、电子文件、电子签章等配套制度,推进网上政务服务有序开展。
23.强化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建设市级电子政务灾备中心, 提供数据恢复保护和容灾备份服务,保障重要系统安全和正常运行。遵循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规范以及国家保密管理和密码管理的有关要求,规划总体安全方案,制定平台运行风险点、关键部位、信息保护等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和保密审查制度,确保安全责任落实到位。
六、完善工作体制机制,确保任务要求落到实处
24.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市政府办公室牵头抓总、市信息办主管建设、市编办梳理事项、市政务服务中心负责运行的工作机制,细化目标、责任和时限要求,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落实机制,实行一天一调度、一周一会商、一月一通报,确保工作不松劲。各县区政府办公室承担本地牵头抓总责任,加强对本级平台应用的统一监督管理,完善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协调机制。加大财政支持,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经费保障。
25.强化监督考核。将“互联网+政务服务”列入重点督查事项,组织开展集中督查,加大对薄弱地区、部门工作督促指导力度,推动全市工作水平整体提升。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加大考核权重,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科学设置考核、评估指标,形成全覆盖、多角度、可量化、能追溯的考核体系。推进“群众办事不求人”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效能,对综合评价高、实际效果好的做法进行宣传推广,并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依法依规进行问责。
26.加快队伍建设。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将“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实施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研讨交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互联网服务思维,提升基层政务服务工作人员开展网上服务的能力,着力建设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
27.加强宣传推广。引入第三方服务团队,创新宣传、推广方式,提升用户体验,提升社会认知度、认同感和参与度。依托安徽政务服务网,实体政务大厅窗口、12345服务热线等渠道,形成企业和群众咨询、感知、投诉、评价的收集机制,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不断优化政务服务。
附件:2018年全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任务清单
附件
2018年全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任务清单
| 
 序号  | 
 工作任务及时限要求  | 
 牵头 单位  | 
 责任单位  | 
|||
| 
 1  | 
 一、深化全市“一张网”建设  | 
 (一)持续升级政务服务门户  | 
 加强市级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  | 
 2018年6月30日前,市级平台做到县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全覆盖,政务服务事项全覆盖。  | 
 平台 建设组  | 
 市政务服务中心,各县区政府  | 
| 
 2  | 
 优化全省标准统一政务服务门户,打造安徽政务服务一个APP  | 
 2018年6月30日前,升级优化全市统一政务服务门户,加强安徽政务服务APP池州分厅建设,与各地各部门完成自建移动应用对接,并拓展服务内容。  | 
 平台 建设组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3  | 
 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平台运行  | 
 2018年6月30日前,网上可办事项达到90%。  | 
 综合 协调组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4  | 
 2018年12月31日前,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  | 
 综合 协调组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5  | 
 (二)加快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建设  | 
 应用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  | 
 持续规范目录清单、实施清单、“3+2”清单管理,建立清单联动机制。  | 
 业务 梳理组  | 
 市编办  | 
|
| 
 6  | 
 完善市级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系统功能  | 
 2018年6月30日前,完成市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系统与省平台对接,并向基层延伸,推进跨区域、跨层级协同办理。  | 
 平台 建设组  | 
 市政务服务中心、市信息办,各县区政府  | 
||
| 
 7  | 
 一、深化全市“一张网”建设  | 
 (三)完善技术支撑体系  | 
 优化全省统一身份认证  | 
 2018年6月30日前,简化优化统一认证系统注册流程和功能;2018年9月30日前,完成与各地各部门的业务系统统一认证对接。  | 
 平台 建设组  | 
 市信息办,各县区政府  | 
| 
 8  | 
 开展统一认证线下窗口试点  | 
 2018年6月30日前,完成统一认证线下窗口试点。  | 
 综合 协调组  | 
 市政务服务中心  | 
||
| 
 9  | 
 完善市电子监察系统功能和接口规范, 并实现大数据分析、视频监控、领导视窗等功能。  | 
 2018年6月30日前,完善市电子监察系统,与省平台实时交换监察数据。  | 
 平台 建设组  | 
 市信息办,各县区政府  | 
||
| 
 10  | 
 加快推进各地各部门接入公共支付平台  | 
 2018年6月30日前,做好收费业务和需求梳理等准备工作;2018年9月30日前,各地各部门接入公共支付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一站式缴费。  | 
 平台 建设组  | 
 市政务服务中心、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  | 
||
| 
 11  | 
 全面推行快递送达服务  | 
 2018年6月30日前,完成各市物流配套管理系统与第三方快递物流平台无缝对接,开展申请材料和办事结果快递服务。  | 
 平台 建设组  | 
 市邮政管理局、市政务服务中心、市信息办,各县区政府  | 
||
| 
 12  | 
 一、深化全市“一张网”建设  | 
 (四)优化政务服务网门户功能。  | 
 优化门户功能和网上互动渠道  | 
 2018年6月30日前,科学合理设置服务分类,完善平台搜索、咨询、查询等功能 。  | 
 平台 建设组  | 
 市信息办,各县区政府  | 
| 
 13  | 
 优化智能客服服务  | 
 2018年6月30日前,充实咨询问答知识库,优化全天候智能客服服务。  | 
 平台 建设组  | 
 市政务服务中心、市信息办,各县区政府  | 
||
| 
 14  | 
 整合政民互动途径  | 
 2018年12月31日前,逐步整合各地各部门政民互动途径。  | 
 平台 建设组  | 
 市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15  | 
 推动“12345”热线集成应用  | 
 2018年6月30日前,推动“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与政务服务门户和管理平台集成。  | 
 平台 建设组  | 
 市政府办公室,各县区政府  | 
||
| 
 16  | 
 (五)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 
 发挥政务服务中心基础作用  | 
 建成新市政务服务大厅,纳入人社、税务、港航海事等办事大厅业务,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功能升级,充分发挥政务服务中心基础作用,持续推动项目进窗口。  | 
 综合 协调组  | 
 市政务服务中心,各县区政府  | 
|
| 
 17  | 
 加快实体大厅智能化升级改造  | 
 加快实体大厅改造升级和设备配套,统筹服务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合一通办。  | 
 综合 协调组  | 
 市政务服务中心,各县区政府  | 
||
| 
 18  | 
 推进集中办理、一站式办结  | 
 深化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改革,有序推行审监分离改革,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和审批办理职权全部进驻、授权到位,建立以窗口为主导的运行新机制。  | 
 业务 梳理组  | 
 市直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19  | 
 一、深化全市“一张网”建设  | 
 (五)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 
 规范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建设  | 
 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平台。  | 
 综合 协调组  | 
 市政务服务中心,各县区政府  | 
| 
 20  | 
 完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  | 
 村庄建立网上服务站点,推行代办服务,健全自助服务功能。  | 
 综合 协调组  | 
 市政务服务中心,各县区政府  | 
||
| 
 21  | 
 二、加快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应用  | 
 (一)巩固提升事项清单标准化建设  | 
 编制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  | 
 2018年3月10日前,梳理完成县、乡公共服务事项和村级为民服务事项,建立统一的县、乡、村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清单,报省政府统筹。  | 
 业务 梳理组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22  | 
 2018年3月31日前,梳理市、县、乡其他依申请类权力事项,形成市级以下其他依申请类权力事项目录清单,报省政府统筹。  | 
 业务 梳理组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23  | 
 2018年6月15日前,根据全省统筹的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全面梳理汇总我市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并按程序报政府审定后发文。  | 
 业务 梳理组  | 
 市编办、市法制办等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24  | 
 二、加快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应用  | 
 (一)巩固提升事项清单标准化建设  | 
 梳理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  | 
 2018年6月30日前,梳理公布市、县、乡、村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  | 
 业务 梳理组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25  | 
 公布政务服务事 项办事指南  | 
 2018年6月30日前,与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同步同源发布市、县、乡、村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  | 
 业务 梳理组  | 
 市政务服务中心、市编办、市法制办等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26  | 
 (二)建立清单动态管理机制  | 
 动态完善省级“3+2”清单,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实施清单  | 
 按照“谁编制、谁维护”原则建立清单动态管理机制。  | 
 业务 梳理组  | 
 市编办、市法制办、市政务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各县区政府  | 
|
| 
 27  | 
 持续动态完善市级政府权责清单、两个新型服务清单,以及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实施清单。  | 
 业务 梳理组  | 
 市编办、市法制办、市政务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各县区政府  | 
|||
| 
 28  | 
 持续加大对县区指导力度,同步推进县区乡清单的动态调整。  | 
 业务 梳理组  | 
 市编办、市法制办、市政务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各县区政府  | 
|||
| 
 29  | 
 (三)准确公开办事服务信息  | 
 完善细化办事指南  | 
 持续动态完善办事指南内容,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准确清晰全面的办事指引。  | 
 业务 梳理组  | 
 市编办、市法制办、市政务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各县区政府  | 
|
| 
 30  | 
 二、加快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应用  | 
 (四)不断拓展网上可办事项  | 
 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  | 
 2018年12月31日前,各级政务服务事项做到一网通办、全程留痕,与企业生产经营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逐步实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  | 
 综合 协调组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31  | 
 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  | 
 2018年12月31日前,推进热门服务汇聚到政务服务网,实现网上查询、网上办理。  | 
 综合 协调组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32  | 
 三、简化优化服务流程  | 
 (一)优化网上办理流程  | 
 再造网上办理流程  | 
 重点推动业务量大、群众办事频密、来回跑次数多服务事项的流程再造。  | 
 业务 梳理组  | 
 市政务服务中心、市编办、市法制办等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33  | 
 规范网上办事材料管理  | 
 推进办事材料目录化、标准化、电子化、共享化。  | 
 业务 梳理组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34  | 
 压缩办理期限  | 
 持续提高办事效率,继续推进“13550”行动,让企业和群众在最短时间内办成事、办好事。  | 
 业务 梳理组  | 
 市政务服务中心、市编办、市法制办等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35  | 
 提供多样化、创新性便民服务  | 
 充分利用企业云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物流公司等,持续提供多样化、创新性的便民服务。  | 
 综合 协调组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36  | 
 (二)深入开展“减证便民”行动  | 
 梳理清理各类证明  | 
 2018年12月30日前,完成群众和企业办事各类证明清理,精简办事材料。  | 
 市编办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37  | 
 三、简化优化服务流程  | 
 (三)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  | 
 持续提升网上办理深度  | 
 2018年12月30日前,二级以上、三级以上、四级事项占比不低于90%、70%、15%。  | 
 综合 协调组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38  | 
 建立网上预审制度  | 
 2018年4月30日前,各部门实施网上预审,并向申请人推送预审结果。  | 
 综合 协调组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39  | 
 实现窗口办事“最多跑一次  | 
 2018年5月、7月、10月,分批推出“一次办结”事项清单。  | 
 综合 协调组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40  | 
 (四)推行招商项目全程代办  | 
 建成全程代办系统  | 
 2018年6月30日前,建设完成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全程代办审批子系统。  | 
 平台 建设组  | 
 市政务服务中心、市信息办  | 
|
| 
 41  | 
 设立招商代办机构  | 
 2018年6月30日前,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和省级以上开发园区设立招商代办中心(代办窗口)。  | 
 综合 协调组  | 
 市政务服务中心,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各县区政府,九华山风景区、开发区管委会  | 
||
| 
 42  | 
 招商代办业务上网  | 
 2018年7月31日前,招商代办服务全程记录、网上公开。  | 
 综合 协调组  | 
 市政务服务中心,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各县区政府,九华山风景区、开发区管委会  | 
||
| 
 43  | 
 (五)提供集成服务  | 
 推行基于场景式的办事专题服务  | 
 2018年9月30日前,以群众办“一件事”为标准,梳理关联政务服务业务流程和逻辑,提供集成服务。  | 
 综合 协调组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44  | 
 建设网上“中介超市”  | 
 2018年9月30日前,建设网上“中介超市”,梳理公布中介服务事项、服务机构、政策法规等,明确进驻规则、服务指南、选取规则及咨询投诉渠道、方式。  | 
 业务 梳理组  | 
 市政务服务中心、市信息办等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45  | 
 (六)推进联合办理和跨地区业务办理 
  | 
 推进联合办理  | 
 2018年6月30日前,设立综合窗口,建立联合办理机制,构建网上并联审批系统。  | 
 综合 协调组  | 
 市政务服务中心、市信息办,各县区政府  | 
|
| 
 46  | 
 2018年12月31日前,实行企业设立、投资项目、不动产登记等联合办理,实现“综合受理、统一出件”。  | 
 综合 协调组  | 
 市政务服务中心,各县区政府  | 
|||
| 
 47  | 
 推进跨地区业务办理  | 
 2018年6月30日前,建立跨区域业务办理机制。  | 
 综合 协调组  | 
 市政务服务中心,各县区政府  | 
||
| 
 48  | 
 2018年12月31日前,围绕身份证异地办理、医保异地接续、跨区域市场准入协同等,推动跨地区远程办理。  | 
 综合 协调组  | 
 市公安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工商质监局  | 
|||
| 
 49  | 
 三、简化优化服务流程  | 
 (七)推行“智慧+政务服务”  | 
 提供全程互动式政务服务  | 
 2018年6月30日前,借助智能语音技术,提供实时沟通、平等交互、流程可视的全程互动式政务服务。  | 
 平台 建设组  | 
 市信息办,各县区政府  | 
| 
 50  | 
 提高实名注册效率  | 
 2018年6月30日前,利用生物特征认证、图像识别等技术,提高实名认证、网上申报等便捷性。  | 
 平台 建设组  | 
 市信息办,各县区政府  | 
||
| 
 51  | 
 推行“智慧审批”  | 
 2018年12月31日前,拓展智慧审批部门和事项的范围,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秒办”“秒批”服务。  | 
 综合 协调组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52  | 
 四、推进信息资源整合交换  | 
 (一)加大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力度  | 
 清理“僵尸”信息系统  | 
 2018年6月30日前,完成“僵尸”信息系统清理工作。  | 
 平台 建设组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53  | 
 整合分散的、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  | 
 2018年6月30日前,各地各部门分散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整合为一个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大系统”。  | 
 平台 建设组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54  | 
 政务信息系统审计  | 
 市审计局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55  | 
 加快自建业务系统对接和办件信息交换  | 
 2018年6月30日前,各部门自建业务系统与本级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互联互通,办件全流程信息实现实时交换。  | 
 平台 建设组  | 
 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公积金中心等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56  | 
 (二)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  | 
 开展政务信息资源调查,编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  | 
 2018年4月30日前,完成市级政务信息资源调查。  | 
 平台 建设组  | 
 市信息办,各县区政府  | 
|
| 
 57  | 
 2018年6月30日前,编制完成市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  | 
 平台 建设组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58  | 
 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长效机制  | 
 2018年6月30日前,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制度,制定共享管理实施细则,解决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文书等制度设计问题。  | 
 综合 协调组  | 
 市信息办、市法制办  | 
||
| 
 59  | 
 建成并对接数据交换平台  | 
 2018年6月30日前,建成市数据交换系统,基础数据库,并与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完成对接联通。  | 
 平台建设组  | 
 市信息办,各县区政府  | 
||
| 
 60  | 
 扩大信息共享范围  | 
 2018年12月31日前,推进平台业务信息共享应用,并逐步扩大信息共享范围,优化便捷共享查询方式。  | 
 平台 建设组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61  | 
 四、推进信息资源整合交换  | 
 (三)强化电子证照管理系统建设应用  | 
 建成全市电子证照管理系统  | 
 2018年6月30日前,建成市电子证照管理系统,并互联互通。  | 
 平台 建设组  | 
 市信息办  | 
| 
 62  | 
 梳理电子证照目录  | 
 2018年6月20日前,编制完成市本级电子证照目录。  | 
 平台 建设组  | 
 市直有关单位  | 
||
| 
 63  | 
 2018年9月20日前,编制完成县、乡电子证照目录。  | 
 平台 建设组  | 
 各县区政府  | 
|||
| 
 64  | 
 制定电子证照相关办法和规范  | 
 2018年7月30日前,落实《安徽省电子证照管理系统使用办法》和相关标准规范。  | 
 平台 建设组  | 
 市信息办  | 
||
| 
 65  | 
 对接电子证照管理系统  | 
 2018年6月30日前,各业务办理系统与电子证照管理系统对接联通,新增电子证照与纸质证照同步签发。  | 
 平台 建设组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66  | 
 存量证照入库  | 
 2018年12月31日前,持续推进各地各部门存量证照信息电子制证和入库,实现跨市、跨部门证照调用、验证。  | 
 平台 建设组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67  | 
 (四)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应用  | 
 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应用  | 
 开展政务服务数据融合分析研究、深度挖掘利用,及时了解和预判公众办事需求,探索个性化精准推送服务。  | 
 平台 建设组  | 
 市政务服务中心、市信息办,各县区政府  | 
|
| 
 68  | 
 五、完善基础设施和制度体系  | 
 (一)完善基础保障设施  | 
 建设市级政务云平台  | 
 2018年6月30日前,升级改造市级政务外网城域网和市到县政务外网骨干网。  | 
 平台 建设组  | 
 市信息办  | 
| 
 69  | 
 升级改造电子政务外网  | 
 2018年6月30日前,升级改造县级政务外网城域网,完成县以下乡镇(街道)、村(社区)政务外网接入。  | 
 平台 建设组  | 
 各县区政府  | 
||
| 
 70  | 
 (二)推进配套制度建设  | 
 建立项目管理制度  | 
 2018年6月30日前,建立政务信息化项目立项、投资、审批、建设、验收源头管控制度,避免重复建设。  | 
 市政府 办公室  | 
 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  | 
|
| 
 71  | 
 五、完善基础设施和制度体系  | 
 (二)推进配套制度建设  | 
 健全法规、规章  | 
 贯彻实施《安徽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办法》《安徽政务服务网运行管理办法》。  | 
 综合 协调组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72  | 
 落实统一认证、电子文件、电子签章等配套办法,制订平台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保密审查制度。  | 
 综合 协调组  | 
 市信息办、市法制办  | 
|||
| 
 73  | 
 提升制度化水平  | 
 及时总结形成制度性成果,整改各类问题。  | 
 综合 协调组  | 
 市政务服务中心、市信息办、市编办、市法制办  | 
||
| 
 74  | 
 (三)提高网络信息安全防护  | 
 健全安全保障体系  | 
 2018年12月31日前,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国家保密和密码管理以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的有关要求,建设市电子政务灾备中心,加强数据恢复保护和容灾备份服务。  | 
 平台 建设组  | 
 市信息办  | 
|
| 
 75  | 
 六、坚持和完善工作体制机制  | 
 (一)加强组织领导  | 
 坚持领导体制  | 
 继续坚持“一把手”负责制。  | 
 市政府 办公室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76  | 
 强化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  | 
 强化市政府办公室牵头抓总、市信息办主管建设、市编办负责清单编制、市政务服务中心负责运行的工作机制。各县、区政府办公室牵头抓总,强化统一监督管理,完善责任分工协调机制。  | 
 市政府 办公室  | 
 市编办、市信息办、市政务服务中心等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77  | 
 建立健全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落实机制,形成完整闭合的责任链条。加强工作协调调度,确保工作不松劲。  | 
 综合 协调组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78  | 
 加强经费保障  | 
 加大财政支持,提供经费保障。  | 
 综合 协调组  | 
 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  | 
||
| 
 79  | 
 (二)加强督查考核  | 
 加强督查  | 
 列入重点督查事项,组织开展集中督查,加大对薄弱地区、部门工作督促指导力度。  | 
 综合 协调组  | 
 市政府督办室,各县区政府  | 
|
| 
 80  | 
 严格考核  | 
 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加大考核权重。  | 
 综合 协调组  | 
 市政府办督办室  | 
||
| 
 81  | 
 探索第三方评估  | 
 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  | 
 综合 协调组  | 
 市政务服务中心等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82  | 
 六、坚持和完善工作体制机制  | 
 (二)加强督查考核  | 
 强化正向激励机制和监督问责  | 
 推动简政放权、职能转变、流程再造和服务创新,推进“群众办事不求人”改革。  | 
 综合 协调组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83  | 
 宣传推广复制综合评价高、实际效果好的做法,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依法依规进行问责。  | 
 综合 协调组  | 
 市政府办公室,各县区政府  | 
|||
| 
 84  | 
 (三)加强机构队伍建设  | 
 加强机构建设  | 
 理顺各级平台运行监管职能,加强机构建设,强化平台运行支撑保障。  | 
 市政府 办公室  | 
 市政务服务中心,各县区政府  | 
|
| 
 85  | 
 加强队伍建设  | 
 把“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制定并实施培训计划;分级组织开展政务服务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研讨交流。  | 
 市政府 办公室  |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政务服务中心,各县区政府  | 
||
| 
 86  | 
 (四)加强宣传推广  | 
 加大宣传力度  | 
 引入第三方服务团队,创新宣传、推广方式,提提升社会认知度、认同感和参与度。  | 
 平台 建设组  | 
 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 
 87  | 
 提升用户体验  | 
 2018年6月30日前,建立企业和群众咨询、感知、投诉、评价收集机制,健全统一归集、分办交办及时改进、评价反馈用户需求办理机制。  | 
 综合 协调组  | 
 市政务服务中心等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 
||
        主办单位: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池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皖ICP备2022012329号-1 网站标识码:3417000002
            
                
 皖公网安备 34170002000042号 本站支持IPV6访问
            
            
                    
            
        
        
        
    
网站无障碍
长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