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 记者 吴骏 摄
“ 建设‘五免之城’,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名单;成功创建首批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今年前8个月,全市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2%,其中,出口同比增长32.8%,增速居全省第一……标杆荣誉、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我市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与融入全局的开放实践。
改革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省委关于深化改革开放的“创新之问”,我市正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开放开拓市场、以环境构筑磁场,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积蓄发展新动能。
创造更多“池州经验”
今年老旧小区改造中,贵池区洋浦碧水庄园小区居民普遍反映的道路狭窄、停车位不足等问题,通过住建部门的“两表一员”工作机制,即“ 居民意见征集表+居民满意度调查表”双表联动、结合“社会监督员”全程参与,被融入改造方案中,获得居民点赞。过去,像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实事,部门干得“满头大汗”,不少群众却不“领情”,一度成为工作中的难点。为扭转这一局面,我市创新推出民生实事“两表一员”工作机制,围绕精准问需于民,构建“群众点单、政府接单、社会督单”工作闭环,从制度上确保把各项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卡点堵点,我市坚持向改革要动力,既落实“规定动作”又突出“池州特色”,以改革破难题、促发展、惠民生。今年石台县六百丈水电站改造升级后实现降本增效,发电效率提升10%,带动年增收20万元以上。这一变化源自一项名为“水权质押贷款”的创新实践。该水电站曾因缺乏有效抵押物,难以通过传统信贷渠道获得融资,导致老化设备无法及时更新,陷入发展困境。石台县立足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创新推出水资源权益质押融资机制——企业以取水权为质押,通过“政府搭台、银行赋能、企业受益”模式获得164万元的“水权贷”专项贷款,有效破解技改资金短缺难题。今年,这一创新实践入选全国用水权改革典型案例,为全国同类地区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提供了可借鉴的“池州经验”。
用好改革这把“万能钥匙”,我市紧盯产业生态、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等领域发展瓶颈,立足实际、探索创新,深入实施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攻坚行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优营商环境、民生实事“两表一员”制等领域持续探索,努力创造更多具有辨识度的改革经验。“抓好改革落实必须要吃透党中央要求、符合地方实际,同时也要善于借鉴先进经验。接下来,我们将对标党中央及省委提出的新要求,紧密结合池州市情,进一步发挥改革突破和先导作用,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开展具有池州特色的差别化改革探索,着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为推动‘四个转变’、促进‘两个更优’更好赋能增效。”市委副秘书长万钧表示。
擦亮“池”久满意品牌
“ 真没想到,没跑一趟腿、没递一份材料,15万元的政府补助就直接到账了!”安徽利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汪国进赞叹道。作为东至县胜利镇吉阳村村集体全资注册成立的企业,该公司为全县及周边地区的羊肚菌种植户提供从育种、营养袋制作、技术指导到产品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服务。“这笔钱将用在公司日常运转上,保障羊肚菌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掉链子!”汪国进表示。
政策奖补资金自动兑现到账是我市当前大力推进“五免之城”建设的一个生动体现。聚力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我市创新推行证明免交、证照免带、办事免跑、政策免申、轻微免罚“ 五免”举措,系统性解决政务服务等堵点,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规范化、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持续擦亮“池”久满意品牌。
政务服务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提升的同时,企业的诉求和问题也要解决好。随着业务不断扩展,安徽艾可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尝试“出海”,却因政策知晓度不高、国际贸易壁垒等受阻。接到企业诉求后,市商务局迅速建立“包保上门”工作机制,推荐企业加入徽派企业国际经贸合作联盟和借助安徽省境外商务服务网点,熟悉出口市场和环境。“政府部门帮助我们打通了出海‘肠梗阻’问题,坚定了我们‘走出去’的信心和决心。”公司董事长办公室主任余安然表示,未来也将进一步履行好企业职责使命,为池州经济发展多作贡献。
艾可蓝公司诉求得到快速解决得益于我市推行“池”久满意“四个服务”矩阵工作机制。通过“领导点题+常态收集”,我市多渠道找准群众、人才、企业、基层代表反映集中的共性问题、急难愁盼问题、疑难复杂问题,建立诉求一口收办、任务一单交办、问题跟踪督办等闭环办理机制,畅通问题诉求解决通道,实现问题诉求分级推动、专题协调、顶格推进。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聚焦企业和群众“急难愁盼”,当前我市正进一步延伸诉求收集触角,推动市县(区)、园区系统构建解决“一类问题”工作机制,持续深化“局长走流程”“免申即享”“即申即享”“高效办成一件事”等举措,建立企业“绿黄红”分类监管机制,推行“综合查一次”监管模式,高水平打造营商环境特色亮点。市政府办公室营商环境科负责人江洲鹏表示,未来我市将推深做实“池”久满意“四个服务”矩阵工作机制、“五免之城”建设等创新举措,常态化开展访企入村活动,围绕企业反映集中的共性问题和急难愁盼问题,全力搭平台、优机制、抓落实,擦亮“池”久满意营商环境品牌。
畅通“走出去”“引进来”
光学膜广泛用于液晶面板背光模组中,其尺寸越小技术要求越高,曾长期依赖进口。依托安徽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以下简称“中韩产业园”),安徽晟华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日韩先进设备和专家团队,实现液晶面板中小尺寸光学膜研发突破,成功进入京东方等头部企业供应链。“我们要利用中韩产业园,继续对接优质资源,打通产业链关键环节。”公司副总经理金洪哲表示。
以平台链资源,以合作促发展。池州经开区依托中韩产业园,聚焦半导体主导产业,与韩中文化协会、日本徽商协会等机构建立紧密联系,推动园区企业与日韩企业、团队开展技术、人才等方面合作。“平台既要建好也要用好。我们将通过举办中外交流、中外企业家互访、重点产业招商推介等活动,推动一批中外产业合作项目落地,将中韩产业园打造成高层次国际合作平台。”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邱军辉表示。
通道畅通与否是开放发展能级的重要衡量标准。2024年11月底,池州港乌沙港区公用码头验收启用,拥有8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并依托智慧港口监管平台实现生产调度监管“一张图”。“我们将强化港园联动合作,为周边园区企业提供优质陆水联运服务。”乌沙港区运输有限公司机械设备部部长余召新表示。目前,池州港已形成“ 8+2”港区布局体系,货物吞吐量连续6年迈入全省亿吨大港行列。围绕我市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特点,池州海关积极推广原产地证书“智慧审签”“ 自助打印”等便利举措,深化“直提直装”“联动接卸”等监管模式改革,持续提升通关效能。
目前,我市产品出口版图持续扩大,芯片、教育集成等高科技产品加速“ 出海”。安徽文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商务部门推荐下,参加中日韩工商峰会等展会,成功打开国际市场。“我们设立海外全资子公司,推出专属海外品牌,加快全球化布局,让中国的智慧黑板、录播设备等产品走向海外。”公司总经理汤鹏飞表示。我市正持续深入实施“徽动全球”出海行动,组织企业参加境外重点展会,支持引导企业开展“双向投资”,助力外向型企业抢订单、拓市场。
当前,我市正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通道,加快宁枞高速池州段、东鄱高速、江口港区四期等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推动口岸扩大开放、港产城融合发展,推进池州至东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航线;提升开放平台能级,高标准建设安徽自贸试验区池州联动创新区,推动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依托中韩产业园对接国际半导体、医疗设备等产业资源。“我们将加快推进对外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大力实施外贸企业抱团、平台创优、通道畅通、市场开拓四大工程,更大力度‘ 走出去’‘引进来’,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市商务局局长陈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