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2341800MB0X09400T/202507-00004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池州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中心 主题分类: 其他
标题: 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中心2024年工作总结 和2025年公共资源交易重点工作安排 文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 2025-07-16
废止日期:
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中心2024年工作总结 和2025年公共资源交易重点工作安排
发布时间:2025-07-16 08:12 来源: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根据工作要求,现将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中心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公共资源交易重点工作安排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9月,全市公共资源累计交易4219宗(含“徽采云”电子卖场交易3093宗),同比下降38.79%;成交金额348.90亿元(含“徽采云”电子卖场交易额0.61亿元),同比增长181.51%;节约资金15.36亿元,资金节约率4.35%;增值资金0.2亿元,溢价率1.41%。其中,市本级累计交易1145宗(“徽采云”电子卖场交易712宗,同比增长-38.07%,占全市交易总数的27.14%交易金额153.74亿元(含“徽采云”电子卖场交易额0.15亿元),同比增长184.76%占全市交易金额的44.06%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拓宽平台建设,推进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便捷化

一是制定平台建设意见围绕公共资源交易“五化”目标,不断完善“省市共建、市县一体”区域性交易平台建设出台《池州市2024年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意见》,向市场主体提供标准统一、规范一致、方便快捷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

是持续巩固全程电子化交易支撑。依托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在交易各环节全面使用电子印章,大力推动招标文件在线检、评标基准价系数在线抽、异议投诉在线提、中标通知书在线发、合同在线签、档案在线存。1-9月,全市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电子化交易率100%。

三是开启“双盲”远程异地评标新模式。探索“盲盒”远程异地评标,随机“盲抽”专家、专家“盲评”项目,并将此项工作作为全市招标投标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的创新做法。全市共投入资金约192万元,双盲配套改造面积约605平方米,建成25个高标准双盲远程异地评标工位和15间独立隔夜休息室,部署推动全市“双盲”评标工作正式开启。8月份以来,全市已开展40“双盲”远程异地评标项目,我市“双盲”主场项目交易总额达2.1亿元。

(二)强化过程管理,促公共资源交易提质增效

一是定期开展业务会商。建立周业务交流机制,对上周挂网的招标项目进行业务会商。在会商过程中发现有不符合营商环境的问题,通过补遗澄清的方式进行整改,问题严重的函告其终止交易1-9月,组织召开周业务交流会38次,涉及项目722个;反馈信息(含各县区)140条,指导补遗澄清57次,终止交易项目3个。

二是规范评标专家和代理机构行为。修订完善专家抽取管理暂行办法,单独设立评标专家抽取室,布置全方位电子监控,规范专家抽取工作程序和评标评审工作纪律,促进评标专家客观公正地履行评标职责。推行招标代理星级管理,对代理机构从业行为进行全方位考核,定期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向公开服务质量信息1-9月,向专家管理部门报送专家违规行为19人次,其中1名违规专家被作出清库处理;对33家代理机构不良行为进行“2-10”分的扣分处理,其中对1家代理机构作出暂停公共资源交易操作权限一个月处理。

是落实“打招呼”登记和招标人代表廉政提醒制度。完成系统升级改造,每个进场项目在线交易时,在关键环节设置“打招呼”必填项;并要求招标人、代理机构及时填写《池州市公共资源交易“打招呼”登记表》;委派招标人代表参与评标的,要求签订《公共资源交易廉政责任书》,实现对“打招呼”现象管控的全过程留痕,对投标人关注度高、技术复杂项目建议招标人慎派招标人代表。

(三)监管协同发力,压实公共资源交易各方责任

一是部门协同联动市发改委委派公管科到中心开展协同办公,强化监管部门对交易流程的实时把控,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体推进巡视涉及招投标领域问题整改销号;持续开展招标投标优化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做好省、市营商环境招标投标领域评价评议相关工作,结合我市实际,优化完善评议细则,拧紧责任链条。在一、二季度省营商环境招标投标领域评价评议中,我市排名全省第一。

是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印发《池州市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人负面行为清单》和《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工程建设项目评标内容的通知》;提请公管办出台《池州市公共资源交易竞争主体及相关人员不良行为记录及披露管理暂行办法》,实现招标现场与标后检查的“两场联动”。自7月23日该办法印发,已记录、披露12家竞争主体不良行为。

三是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对市本级的建设工程项目标前公示三个工作日后,将征求到的市场主体意见反馈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公平竞争性审查,主管部门根据市场意见出具公平性审查意见指导招标文件优化,保障招标文件的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平竞争原则。1-9月,公示招标文件173份,收集市场主体意见超123份。

三、2025年工作安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健全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现项目全流程公开管理。2025年,我中心聚焦构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强化改革思维,科学谋划工作,着力提升交易平台运行效能、优化招投标领域营商环境、营造公平公正交易环境,促进公共资源交易配置效率和效益双提升,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多维发力,提升平台服务质效

一是全力保障重点项目根据省发改委《关于创新招标投标服务管理方式全力保障全省投资项目建设的通知》,进一步创新招标投标服务管理方式,做到标前阶段主动服务、标中阶段创新方法、标后阶段强化调度,全力保障省重点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发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投资项目顺利高效推进。

是持续推动市县一体。按照“省市共建、市县一体”平台建设要求,结合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工作要点,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系统评价考核指标为抓手,制定全市年度平台建设意见,推进市县两级上下联通互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针对招投标领域营商环境考核指标,细化分解任务,压实责任,定期召开招标投标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调度各县区营商环境考核指标工作开展情况,查找问题与不足;通过以评促改、以评提优,全力打造流程简、效能高、服务优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根据营商环境考核要求,进一步细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营商环境考核指标,以“清单+闭环”模式,不断提升工作成效。开展代理机构、评标专家座谈会走访市场主体等,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时刻关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重点指标、新增指标,紧盯短板弱项,查缺补漏,制定有效的整改提升措施,努力在考核评价中争先进位,提高市场主体满意度。

(二)高位推动,常态化实施“双盲”远程异地评标

一是做好“双盲”项目工作准备。逐步完善“双盲”评标评审模式开展后系统中暴露出的短板,加强对交易服务系统、专家库系统、远程评标调度系统互联接口的监测,实现平台之间数据交互有序通畅。此外,强化对门禁机、终端评标电脑、耳机麦克风、网络设备等设施的巡检,确保功能正常。二是做好配套系统功能应用。建立沟通合作机制,加强与省调度系统的沟通,强化对系统新上线功能的宣贯,确保市县两级及时应用。三是完善配套制度。及时细化分解“双盲”远程异地主、副场任务清单,规范“双盲”项目选择,明确项目实施主体、代理机构、交易中心职责,为“双盲”远程异地评标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四是加强对县级交易中心“双盲”工作的指导。明确县级“双盲”项目联络员,专人对接项目数据推送,每周调度远程评标项目应用情况,强化属地工作职责,加强对远程异地评标项目“评标前”、“评标中”和“评标后”全过程的服务保障,确保主副场衔接有序,管理规范。

(三)压实责任,着力提升交易规范化

一是压实招标人主体责任。落实《池州市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人负面行为清单》和《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工程建设项目评标内容的通知》,利用现有招标文件范本指导和督促招标人依法依规编制招标文件,科学选择评标评审方式和合理设置评标因数,坚决遏制因设置不合理的业绩和奖项要求、设定不合理的评标办法和评分标准等妨碍公平竞争行为,消除招标文件中的隐性壁垒。

二是严格代理机构管理。严抓招标代理从业人员业务能力,通过优化营商环境评议指标宣贯会、业务座谈会等形式组织代理机构从业人员对最新的法律法规、交易活动中常见问题进行业务全方位学习交流;强化代理机构日常服务考评,从规范管理、项目业绩、代理质量、平台服务等方面,对代理机构从业行为进行全方位考核;定期在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中心网站公布代理机构服务业绩、服务效率、奖励处罚、季度信用评价等级信息。

三是强化评审专家管理。严格落实“一标一评”的考核机制,依据《安徽省评标评审专家考评办法》规定,对参与评标评审活动的专家按项目及时进行考评;对发现的违规行为及时制止纠正,并上报专家管理部门。

四是推动平台从服务向管理延伸。转变中心仅仅作为服务平台的功能定位,主动作为,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协同监管;在细化“提前服务、容缺受理、进场就办”服务举措上,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标后履约提醒。学习兄弟地市先进经验,强化标后履约管理,促进相关责任主体严格按照交易文件和合同约定诚信履约。

(四)数据赋能,持续规范市场秩序

一是优化电子交易平台系统功能。以“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为路径,深化交易平台整合共享,保障2025年全市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全流程电子化率100%;按照省发改委统一部署,根据移动数字证书(CA)互认技术标准开展交易系统升级改造,与CA互认共享组件进行适配验证,完成交易环境安全认证测试,推动全国CA数字证书互认对接工作。

是深化数字见证。坚持电子化发展方向,推进数字化转型,应用数据电文、数字证书、可信时间戳、身份识别等技术,规范交易各环节见证服务内容,厘清见证服务职责,扩大现场见证范围与视角,实现交易全过程实时监测、动态跟踪、异常预警,确保交易全程留痕、可溯可查,形成见证、提醒、反馈见证服务机制,发现违法违规问题及时移交监管部门进行查处。

三是探索创新优化数据应用场景。一是开发投标单位项目经理线上音视频答辩功能,评标专家随机确定参与答辩的投标单位项目经理完成线上答辩,便于专家全面了解投标单位项目管理能力,提高评审效率。二是探索构建围串标大数据分析模型,对单位时间内投标次数高、中标率异常、中标率区域化等进行统计智能分析,自动预警疑似串围标项目。三是探索实施评标专家语音分析及智能语音引导功能。对评标专家评标过程中的语音进行实时转换分析,自动预警专家评标过程中的不当行为。评标专家登录系统后,智能语音引导进行各项操作,遇到问题直接通过语音提问的方式寻求帮助,提高评标评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