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后的城市华庭小区。 记者 吴骏 摄
晨光中,平天湖碧波荡漾,沿岸绿道上晨练者的身影活力四射;校园里,孩子们在老师的陪伴下沉浸于兴趣活动,欢声笑语萦绕耳畔;创业大赛的舞台上,创业者激情阐述项目构想,眼中盛满对未来的憧憬;社区老年食堂内,饭菜香气扑鼻,老人们围坐共餐,暖意融融… … “ 十四五”以来,我市始终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以实打实的举措全力推动生活提质,持续为群众幸福加码,交出了一份浸润人心的民生答卷。
稳就业强兜底 夯实群众获得感
“多一门技能,日子就多一份底气。”11月8日,在主城区诗安国际母婴会所,36岁的“金牌月嫂”纪良芹刚为新生儿换好尿不湿,便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宝宝的身体数据与日常状态。
如今熟练驾驭母婴护理各项工作的她,几个月前还是月薪两三千元的行政文员。“看着孩子渐渐长大,总想给他们创造更宽裕的生活。”纪良芹早就看中母婴护理行业的发展前景,却因缺乏专业技能和经验,转行之路屡屡受阻。今年4月,得知我市推出政策性补贴母婴护理培训,她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培训内容全是干货,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操练习,让我快速掌握了母婴护理技能。”纪良芹说,培训结业后,她考取母婴护理师证书、育婴师证书,成功入职母婴会所并成为“金牌月嫂”。“现在月收入是以前的两三倍,有了这门硬手艺,再也不怕失业了。”纪良芹笑着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四五”以来,我市不断拓展公共就业服务场景,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通过打造零工大市场、“宜业回池‘州’五相约”人才夜市、“宜业回池‘职’播间”等品牌服务,有效帮助群众实现灵活择业与就近就业。目前,全市已建成6个零工市场(驿站),举办“2+N ”招聘会6000余场,培育创业孵化载体57个。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7.1万人,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累计发放就业补助资金超3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1年的38756元增长至2024年的45525元,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针对就业增收困难的特殊群体,我市持续强化兜底保障,筑牢民生底线。石台县仁里镇马村社区居民陈梅因病手术耗尽积蓄,后续治疗费用更是让家庭陷入困境。今年6月18日,社区网格员桂忠于走访中发现陈梅术后生活困难,第一时间上报社区。当天下午社区工作人员便送去米、油和应急救助金,还协助她通过“皖美救助一点通”小程序成功申请到低保救助。
陈梅的困境能及时被发现,得益于我市创新实施的“政策找人、综合施救”机制。通过线上数据监测比对、线下上门走访摸排的“大数据+铁脚板”方式,推动救助服务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累计帮助1.2万人次困难群众及时获得救助,该做法已在全省推广。
“十四五”期间,我市建立社会救助标准与居民收入、消费支出挂钩机制,2025年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 2020年 分 别 增 长27.3% 、18.4% , 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分别增长30.8%、19.2%;开展“物质+服务”救助202.1万人次,惠及2.2万特殊困难群众;建成683个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募集资金超320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6000余人次。
优服务补短板 提升群众幸福感
11月12日清晨,主城区湖心路与长江南路交口的口袋公园里,居民迎着朝阳舒展筋骨、闲话家常。“早上来这儿坐一坐,呼吸着新鲜空气,心情都舒畅多了。”家住和谐家园的储媛媛点赞道。
这个曾经杂草丛生的拆迁腾退地,2023年经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改造,变身设施齐全、便民实用的休闲空间,成为周边居民的“幸福角落”。如今,像这样的口袋公园在全市已建成45个,同步配套209.2公里绿道,让市民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在方寸之间尽享满满幸福。
城市面貌焕新的同时,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也在持续改善。青阳县杜村乡垅上村小塝组,拧开水龙头就能用上清澈自来水,已成为村民的日常。“以前遇到干旱天,不仅要分时供水,还得挑水储水,太不方便了。”村民王生顺回忆道。
小塝组地势较高,此前的饮水工程难以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2023年,村党支部牵头申报饮用水扩建项目,新建100立方米饮水池及附属设施,铺设2500米主管道,不仅解决了小塝组的用水难题,还让全村11个村民组273户农户用上了放心水。
“十四五”期间,我市统筹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累计完成402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7.48万户居民;建成和在建美丽宜居自然村庄1673个、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427个、精品示范村35个;实施232个农村供水保障提升项目,解决了293个自然村4.5万人供水不稳定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十三五”末的94%提升至99.3% 。
公共服务的“阳光”,照亮城乡每个角落。“以前从村里送病人到县里医院得四五十分钟,现在有了乡镇急救分中心,只用了一半时间就送到了,抢救特别及时。”11月3日,东至县葛公镇留铺村村民程日明回忆母亲紧急就医的经历,语气中满是感激。
针对县域南北跨度大、部分乡镇急救响应滞后的问题,东至县今年依托县人民医院设立急诊急救中心,在4个乡镇设分中心,234个村卫生室作为基层急救哨点,构建“村级初救、乡镇处置、县级救治”分级响应机制。从接警到入院,平均用时缩短至30分钟内。“急救响应效率提高了50%。”东至县急诊急救中心主任陈峰介绍,自8月底试运行以来,中心已接诊超4000人次,成功救治130多名危重患者。
“十四五”期间,我市医疗资源布局持续优化,市妇女儿童医院、市急救中心等一批医疗项目建成投用,全市三级医院数量由2020年的1家增至2024年的6家,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20年的26.2%提升至2024年的33.1%。教育公平持续推进,95%以上随迁子女就读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9%以上。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建成运营86家养老机构、454个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养老床位达11441张。从衣食住行到科教文卫,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让群众的幸福感在家门口不断升级。
精治理解民忧 筑牢群众安全感
夜幕下的主城区大润发商圈,灯火璀璨。市民吴先生骑着电动车刚驶入路口,就听到空中传来清晰提醒:“池州公安正在开展空中巡逻,驾驶电动车需佩戴安全头盔,请规范佩戴头盔。”他连忙戴好头盔,“这空中‘警察’提醒得太及时了。”
“我们在全市划设24个飞行网格,部署6套无人机自动化机场、30架无人机,实现主城区任意位置5分钟抵达,最快1分钟响应。”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特勤大队三级警长陈嘉琪介绍,“低空警务”不仅能根据不同场景开展悬停喊话,还可以依据报警人的精准坐标,快速飞抵现场实时清晰回传情况,为民警处置提供详实依据,大幅提升警务效率与精准度。我市通过构建“地巡+空巡”立体化防控体系,搭配常态化开展的“平安大集”等安防宣传活动,共同构筑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城市安全防线,“十四五”期间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如果说“低空警务”和“街头警灯”是城市平安的“硬核支撑”,那么基层精细化治理则是化解邻里矛盾、守护社区和谐的“关键力量”。在贵池区池阳街道古舜社区团结小区11号楼,社区工作人员正带着水管维修工上门回访。一个月前,这栋楼因水管年久失修出现漏水问题,让邻里关系一度紧张。“我家水管漏到下面,自己都没察觉。楼下邻居发现后就气冲冲来敲门,情绪急躁,大家心里都不好受。”居民周秀芬说。社区接到小区网格员反映后,立刻组织社区工作者、楼栋居民、物业代表上门走访核实,召开民主协商会共同商议解决方案,并协调维修师傅,一周内便解决了问题。“现在邻里关系又和睦了,多亏了社区的贴心服务!”居民左爱萍满意地说。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行“下沉知忧、议事纾忧、共治分忧、办事解忧”的“池久解忧”工作法,全市694名社区工作者全部下沉至小区,今年以来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585件,解决居民诉求4983个,问题平均办理周期从原来的7天压缩至3天,让“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成为现实。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四五”以来,我市紧扣民生所盼,累计投入128.26亿元,滚动实施233项民生工程,以温暖厚重的民生答卷回应人民期待。面向“十五五”,我市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便民、利民、惠民贯穿工作始终,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完善长效机制,用心用情做好每一件民生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