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县区动态

贵池区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秸”尽所能变“秆”成金

作者:记者 钱雪梅 通讯员 董红艳 信息来源:池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19 08:18
[字号:默认超大]

变菌棒、变能源、变饲料……在贵池区,一根不起眼的小秸秆正摆脱“废弃物”的标签,通过多元化路径实现华丽转身,成为滋养乡村的“生态财富”。

梅村镇十字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里,一排排菌棒整齐列队,黑褐色的木耳簇拥在菌棒上,肥厚饱满,生机盎然。“别小看这菌棒,里面藏着秸秆变废为宝的门道。”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程亮介绍,与普通菌棒不同,这里的菌棒原料中掺有10%-25%的农作物秸秆。
  过去,菌棒制作依赖木屑,不仅成本高还面临原料短缺难题,而秋收后田间地头堆积的秸秆更是让村民棘手。如今,村办企业池州市十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找到了破解之法:将秸秆粉碎后按比例掺入菌棒,经灭菌、接种等工艺培育高品质黑木耳。这一创新既解决了秸秆回收难题,又让村集体尝到了甜头。
  “每个菌棒用秸秆替代1斤木屑,能节约成本0.08元,今年120多万棒就为村集体节约10万元左右。”程亮算了一笔账。更值得一提的是生产后的废弃菌棒,会与剩余秸秆、木材加工边角料混合,制成生物质颗粒燃料,实现“变废为宝再循环”。
  目前,贵池南部山区的梅村、棠溪、牌楼等地年种植食用菌超1000万棒。针对当地产业发展特点,贵池区扶持十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孵化南部山区秸秆基料化利用产业基地,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秸秆基料化利用已蔚然成风。
  如果说南部山区的秸秆“变身”关键词是“菌棒”,那么西部圩区的秸秆,则在专业化收储中开启了“增值之旅”。
  这段时间,秋江街道阮桥社区的高标准农田里一派忙碌景象。稻谷丰收后,搂草机率先开道,将稻秸规整成行,大型打捆机紧随其后,将稻秸“吞入”机腹,转瞬之间,一个个坚实的圆柱形草捆便从机尾“吐出”,整齐铺在田间等待运往收储点。
  “秸秆处理终于不用愁了!”种粮大户韩校帅站在千亩稻田边,看着被快速清理干净的田地,满脸欣慰。他告诉记者,早些年秸秆处理是难题,直接焚烧污染环境,人工打包成本高、效率低,“现在专业公司带机器上门,一两天就能处理完千亩稻田秸秆,这为我们抢出了宝贵的农时。”
  韩校帅口中的专业公司,是池州众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业务覆盖秋江街道、牛头山镇、乌沙镇等乡镇的30多个村庄,已为百余户种植大户提供秸秆回收利用服务。“秸秆长期就地粉碎还田,会导致土壤过于松软,庄稼容易倒伏,我们这种专业秸秆离田综合利用企业就有了用武之地。”公司总经理汪玉海介绍,离田后的秸秆能实现“二次变身”。在该公司新建的秸秆综合利用饲料化工厂内,一堆堆秸秆经过筛选、搓揉、破碎、包装等工艺,瞬间变成牛羊等畜禽喜爱的柔软细碎的“营养罐头”。“公司每年能用秸秆生产1万多吨饲料,还能将秸秆残渣转化为清洁能源。”汪玉海说。
  “我们立足区域特点,因地制宜打造秸秆产业集群,让秸秆资源多元增值。”贵池区农业农村局能源站站长王先万表示,该区全面推进秸秆能源、原料、饲料、肥料、基料“五化”利用,构建起覆盖全域的资源化利用体系。池州市博众生物有机肥料有限公司利用沼渣沼液加工有机肥,让秸秆回归田间滋养作物;池州市白洋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将秸秆加工成草纤维喷播基材,应用于矿山修复、边坡绿化等环境治理,让秸秆为生态保护助力。贵池区山区乡镇已建成了一批秸秆饲料化利用生产基地,通过精细化揉丝工艺,把“废秸秆”变成“好饲料”,助力养殖业发展。
  “ 目前全区已建成12个镇街收储中心、108个村级收储点,2024年全区秸秆利用率95%以上。”贵池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吴怀昌表示,今年继续拓展“五化”利用产业链,预计利用量和利用率将再创新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