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宝镁轻合金有限公司俯瞰图。 记者 吴骏 摄
五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瞬,但对于正跨越赶超、加速崛起的池州而言,却是一段分量沉甸甸的奋斗征程。
“‘十四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由‘十三五’末的853.1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1177.8亿元,年均增长7.09%,增速居全省首位;人均GDP连续跨越7万、8万元台阶,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000余元,预计今年将再跨9万元台阶;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各项贷款余额等年均增速均居全省前2位… … ”10月24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晒”出了池州“十四五”的成绩单,一组组亮眼数据勾勒出池州的发展跃升。
发展基础更加夯实
经济总量跨越千亿,对池州而言是里程碑式的突破。这一突破的背后,是大项目引领大产业、大产业支撑大发展的坚实逻辑。
2021年12月28日,总投资148亿元的安徽宝镁轻合金项目正式开工,作为池州历史上投资额最大的产业项目,它点燃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依托安徽宝镁的龙头优势,青阳县成功招引数十家上下游企业集聚,逐步形成从原镁材料供应、镁合金生产到镁合金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为池州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更是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五年间开工50亿元以上项目13个,为历史最好时期。”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刘荣华介绍说,目前,池黄高铁、池州电厂二期建成运营,九华山机场完成改扩建,合池高铁、池州长江公铁大桥、石台抽水蓄能电站、宁枞高速、东鄱高速、长江池州段河道治理、花庙和贡溪2座中型水库、池州二500千伏变电站、川气东送二线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池州立体交通网、现代水网、新型电网基本构筑成型,发展的基础愈发坚实。
项目攻坚突破的背后,是池州一以贯之的努力。为保障项目高效推进,我市创新建立“项目+专班+专员”机制,实现项目谋划、落地、建设、投产全周期清单化、闭环式管理。“十四五”以来,在该机制推动下,池黄高铁、池州电厂二期、长九神山水泥等34个10亿元以上项目顺利竣工投产,宝镁轻合金、中建材新材料、池州长江公铁大桥等69个10亿元以上项目加快建设。
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池州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今年7月,安徽安芯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英寸车规级芯片及封装生产线正式投产,标志着池州半导体产业迈入“车规级”新阶段。
产业升级不止于规模扩张,更在于质效提升。如今,池州半导体产业实现从IC设计、晶圆制造、封测、设备到终端的全产业链贯通,入选全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新材料产业加速崛起,即将成为全市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商业航天产业乘势而上,江南航天城正加快从布局向腾飞迈进……“十四五”前四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20%,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从38.6%提升至46.5%,新兴产业已成为池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池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生态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水上天路”的诗意、升金湖万鸟翔集的奇观、牯牛降“绿色自然博物馆”的美誉,一张张生态名片擦亮了池州生态底色;特色文旅、农产品、竹制品等产业厚积薄发,获批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试点,绿色生态产业正成长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改革开放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这五年,池州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的姿态拓展发展空间,让全市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竹制品深加工和出口销售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安徽鸿叶集团主导制定了全球首个“以竹代塑”类《竹饮用吸管》ISO标准,产品远销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企业无需主动申报,政策奖补资金便能自动到账,这一“政策免申”的便利背后,是池州以数字化改革创新政务服务的不懈探索。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五免之城”建设,通过“证明免交、证照免带、办事免跑、政策免申、轻微免罚”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规范化、便利化水平。
五年来,池州加快自主特色改革突破,河湖长制、综合医改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建设‘五免之城’,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池”久满意营商环境品牌越擦越亮;开发区、平天湖风景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池州高新区入围全国省级开发区百强……一系列改革“组合拳”精准发力,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与社会创造力。
改革向深而行,开放的脚步也更加坚定。依托安徽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安徽晟华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日韩先进设备与专家团队,实现液晶面板中小尺寸光学膜研发突破;安徽文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加中日韩工商峰会等国际展会,成功打开了国际市场……五年来,池州建强用好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安徽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池州港等开放平台,进出口总额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对外开放度从8.4%提升至2024年的12.9%,城市发展加快由区域小格局转向开放大舞台。
2023年底,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池州科创中心在上海松江正式成立,聚焦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打造池州在沪的研发创新、产业孵化、招才引智和开放交流中心。长三角一体化,是池州发展的最大机遇。“十四五”以来,池州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加速嵌入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五年来,全市累计引进沪苏浙亿元以上项目800个,实际到位资金超2000亿元,上海松江科创“飞地”成为对接融入上海“五个中心”的重要窗口,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创新动能也在这五年里加速集聚。池州创成省级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指数由“十三五”末的全省第13位跃升至第8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翻番,“小巨人”企业数量成倍增长。
发展成果更可感可及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成果。“十四五”以来,池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年将8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就业关系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在池州市零工大市场,这里全天候免费开放,划分出综合服务区、对接洽谈区、休息等候区等功能区域,为不同需求的求职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无论是想打零工补贴家用的灵活就业者,还是寻求稳定全职岗位的求职者,都能在这里享受求职登记、政策咨询、劳动维权、职业培训等精准服务,让就业服务“ 不打烊”。
岗位供需精准对接是就业的基础,而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则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池州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赋能人才成长、拓宽创业就业渠道的重要抓手,助力劳动者“技”赢未来。青年创业者左菲便是政策红利的受益者之一,她通过人社部门组织的培训掌握电商直播技能后,创立了有余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注册“陵阳古镇”品牌,产品涵盖大米、菜籽油、锅巴等多个品类,不仅打通本地农产品销售新路径,更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
把就业这件民生大事办实办好,是池州奋力答好“民生考卷”的一个生动缩影。这五年,池州滚动实施省市民生工程超200项,主城区2000年前建成的小区全部完成改造,教育、医疗、托育、养老等民生指标如期甚至超额完成;“三公里”就业圈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城乡收入比降至1.9:1、位居全省第4位;15分钟便民服务圈不断扩围升级,让“生活圈”真正成为百姓的“幸福圈”。
与此同时,城市品质与安全底色同步提升。“十四五”期间,池州成功创成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形势保持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稳居全省前列。
砥砺奋进“十四五”,池州交出的精彩答卷,不限于此,也绝不止步于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池州将继续锚定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战略定位,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池州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