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池州市综合养老服务大数据中心。记者 吴骏 摄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安徽考察,对民生福祉念兹在兹。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池州坚持把民生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以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对标省委“创新之问”要求,如何更好惠民生保安全,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池州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围绕惠民生、保安全谋划落实创新之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情系群众增收关切事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就要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如何破解居民收入增长慢难题?我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强化产业、就业、创业“三业联动”,深入推进创业池州行动,大力实施县域特色产业就业促进工程,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创业。
汪锦锋通过网络招聘平台入职华宇电子,成为技术骨干,找到人生理想的实现途径。随着池州半导体产业不断壮大,华宇电子、安芯电子、钜芯半导体等一批领军企业迅速崛起,吸引众多人才纷纷“加盟”。为了让企业和人才更好地发展,我市在池州经开区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带动就业、带动企业发展、带动招商,全力打造产城融合新型人力资源服务高地。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创业在池州各地正蓬勃兴起,贵池区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东至县化工新材料和绿色农产品、青阳县镁基新材料和机电装备制造、石台县富硒和康养旅游等县域特色产业“风生水起”,正成为广大群众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平台。
实现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我市还创新诸多打法。安徽普洛兰管道修复技术股份公司车间,池州学院大涵盖半导体、信息技术、循环经济、物业服务等多个行业,很多求职者现场达成就业意向。
聚焦不同就业群体,我市扎实推动精细化就业服务,打造零工大市场、“宜业回池‘职’播间”等多项特色活动,提升企业和求职者的供需匹配效率,让更多劳动者在“家门口”找到合适岗位。“我们将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持续优化就业服务环境,更好地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新颖又接地气的‘零距离’服务平台,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取得新突破,切实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市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姜丽萍说。针对就业困难人员,我市将继续深化“一人一策”精准帮扶,加大就业培训帮扶力度,持续引导农民工就近就业,优先支持脱贫人口就业;针对高校毕业生,鼓励引导他们到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千方百计拓宽就业门路;针对创业群体,常态化开展系统性培训,为创业者赋能,助追梦者圆梦。
破解困难群体烦心事
前不久,贵池区牛头山镇前江村村民王小勇在外打工时发生意外,导致手臂粉碎性骨折回家休养,作为家中唯一劳动力,这次意外受伤给家庭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村委会工作人员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帮他在“皖美救助一点通”小程序成功申请到救助。在池州,像王小勇这样的群体被“发现”,得益于我市探索实施“政策找人、综合施救”新方法。以前,一些困难群众由于自身健康状况、不了解政策等原因,没有主动申请求助,得不到及时救助。现在通过建立主动发现机制,运用线上信息数据监测比对、线下上门走访摸排“大数据+铁脚板”等方式,主动发现困难群众,精准实施救助,有效提高了社会救助政策的可及性和覆盖面,这项创新做法获全省推广。
除了“沉默的少数”被逐一发现,如今困难群众正常申请救助也日益变得简单。过去,他们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时,需到户籍所在地乡镇(街道)社会救助窗口,提交、填写各种证件证明及材料,耗时又麻烦。我市运用信息技术,建设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平台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平台,打通多个部门、银行民生数据信息通道,实现低收入人口信息实时核对和动态监测预警。同时,打通“皖事通”APP和“池州民政”微信公众号等便民服务通道,推动困难群众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打破传统纸质申请的繁琐流程和时空限制,让社会救助触手可及。
市民政局局长朱芸芸表示,我市将持续深化困难群众救助“政策找人”机制,推动社会救助“全程网办”和“物质+服务”深度融合,不断缩短低收入人口审核认定时限,让困难对象更早一步被发现、被救助。此外,还将充分借鉴沪苏浙成功经验,依托安徽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政务云和池州城市大脑,重点打造数据贯通、决策智能、办事便民、服务高效、监管有力的“民政大脑”,进一步破除数据壁垒,推动民生保障更加精准高效、服务更加便捷暖心。
守护“银发一族”幸福事
日前,池州市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护理部主管吴淑婷来到家住主城区的古奶奶家,为瘫痪在床的古奶奶更换胃管,测量血压。作为示范性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池州市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集居家、社区、机构及智慧养老于一体,依托7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池州主城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助餐、助浴等“八助”服务。当前,我市老龄化程度呈现加速深化趋势,发展银发经济、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是池州应对深度老龄化的必由之路。我市正大力培育嵌入式养老机构,努力实现城市街道和县区城关镇全覆盖,并且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推深做实脱贫高龄独居老人关爱纾困工作,扎实推进乡镇敬老院“县级直管+公建民营”改革,积极争取省级县域养老试点,同时深化医养结合,完善“防、治、康、养、乐”五位一体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市。目前,我市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例较高,针对这一现状,我市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加快完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拓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着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发展银发经济、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池州还立足生态、文化及富硒资源优势,加快特色康养基地建设。石台县仙寓镇大山村凭借富硒负氧的生态环境,吸引省内外众多“银发一族”前来康养度假,他们一住少则一周、多则数月,“来池州睡个好觉”逐渐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生活”,我市乘势大力引育市场运营主体,聚焦休闲度假、康养旅居、户外运动等领域,加强多元化康养产品和服务供给,全力构建“大康养+大文旅+大生态”产业布局。朱芸芸表示,未来还将创新实施特殊困难老人数字化看护、“社区居家+中医药”、智慧老年助餐等服务,推动养老服务实现迭代升级、扩容增效,全力申报国家级养老试点城市,力争将池州建成长三角地区康养产业和银发经济发展高地。
抓实安全稳定关键事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如何推进重点领域风险减量化?池州一直在行动。我市大力推进数字赋能城市管理,建设市数字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汇聚应急、水利、公安等10多个部门数据资源,构建城市管理、生命线监测、森林防火等多类应用场景,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东至经开区在全省首批D级化工园区建设中,积极打造智能化管控平台、健全完善水电系统等,为企业生产筑牢安全屏障。池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利用最新升级的燃气智慧运行平台,对600多公里管网和各个高中压站进行线上巡检,通过在管网和用户端加装近2700台监测设备,充分发挥前端“哨兵”作用,精准感知燃气泄漏等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处置到位……以数字技术筑牢安全“防线”,正在池州大地纷纷涌现,未来池州将加快推进高危行业企业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推进机器人巡检、智能化监管,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石。市公安局创新警务模式,将警用无人机深度应用于应急指挥、警情处置、治安巡逻等实战场景,初步搭建起“低空警务”体系,有力守护万家灯火。我市法律援助工作紧扣平安建设主线,联合多部门建立“农民工维权工作室”,为劳动者权益保驾护航。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我市创新打造“池久解忧”基层治理工作法,推动实现“知忧在基层、解忧在源头”。
围绕安全稳定这件关键事,未来池州将建立重点领域风险责任落实、问题主动发现、整改闭环管理、高效指挥调度“四个机制”。持续开展常态化、全领域暗访督导,对问题突出地区或行业加大监管力度以及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力度,切实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