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4日
发布地点: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人:池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刘荣华
池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何娜
池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能源局局长、四级调研员 钱向军
“十四五”是开启池州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池州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内外冲击、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锚定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战略定位,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我重点从6个方面向大家作个介绍。
一是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人均发展水平更加厚实。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由“十三五”末的853.1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1177.8亿元,年均增长7.09%,居全省首位,今年预计达到1250亿元左右,增量预计超过390亿元。人均GDP连跨7、8两个万元台阶,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000余元,居全省位次由“十三五”末的第8位跃升至第6位,预计今年将再跨9万元台阶。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规模由“十三五”末全省第14位跃至第10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各项贷款余额等年均增速均居全省前2位。可以说,“十四五”时期,我们总体实现了“增速居前列、人均争上游”的目标。
二是重大项目取得新突破,高质量发展势能更加强劲。我们坚持“项目为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开工50亿元以上项目13个,为历史最好时期。建市以来投资额最大工业项目宝镁轻合金建成投产,建成星河动力液体运载火箭、交控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园等项目,开工乌沙船舶基地、碳一硅碳负极材料等项目,池州特色的产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池黄高铁、池州电厂二期建成运营,九华山机场完成改扩建,合池高铁、池州长江公铁大桥、石台抽水蓄能电站、宁枞高速、东鄱高速、长江池州段河道治理、花庙和贡溪2座中型水库、池州二500千伏变电站、川气东送二线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池州立体交通网、现代水网、新型电网基本构筑成型。
三是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产业竞争优势更加凸显。我们坚持创新引领,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强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指数由“十三五”末的全省第13位跃升至第8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翻番,“小巨人”企业数量成倍增长,创成省级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带动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半导体产业实现从IC设计、晶圆制造、封测、设备到终端的全产业链贯通,入选全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新材料产业将成为全市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商业航天产业拔地而起、趁势而上,江南航天城正加快从布局到腾飞。前四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20%,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由38.6%提高至46.5%。
四是改革深化释放新活力,城市开放姿态更加昂扬。我们加快自主特色改革突破,河湖长制、综合医改获国务院督查激励;“五免之城”建设经验获全省推广,“池”久满意营商环境品牌越擦越亮;开发区、平天湖风景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池州高新区入围全国省级开发区百强。我们抢抓长三角一体化这个最大机遇,累计引进沪苏浙亿元以上项目800个、实际到位资金超2000亿元,上海松江科创“飞地”成为对接融入上海“五个中心”的重要窗口。我们建强用好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中韩国际合作产业园、池州港等开放平台,进出口总额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对外开放度由8.4%提升至2024年的12.9%,城市发展加快由区域小格局转向开放大舞台。
五是绿色转型取得新进步,高颜值生态魅力更加彰显。我们坚持生态立市,守护好池州山水秀美这笔属于全体人民的最大财富,创成中国气候宜居城市,“水上天路”“富硒秘境”频频出圈、升金湖万鸟翔集、牯牛降“绿色自然博物馆”享誉盛名,成为池州生态的靓丽名片。我们打造公园城市,建设和美乡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逐步变为现实。我们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发展方式,拓展“两山”转化路径,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历史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省级以上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全覆盖,特色文旅、农产品、竹制品等产业厚积薄发,获批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试点,绿色生态产业正在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人民生活品质更加美好。我们在心系百姓中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每年8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滚动实施省市民生工程超200项,主城区2000年前建成小区全部完成改造,教育、医疗、托育、养老等民生指标如期甚至超额完成,“三公里”就业圈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城乡收入比降至1.9:1、居全省第4位,15分钟便民服务圈不断扩围升级,“生活圈”加速成为百姓的“幸福圈”。我们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形势保持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稳居全省前列。
回顾这五年,全体上下、全市人民顶住了压力,经受住了考验,勠力同心、砥砺前行,交出了一份饱含汗水与荣光的答卷。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十五五”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光明!
答记者问
问题1:刚才有提到,“十四五”时期池州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请问池州在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保障重大项目快速推进方面,有哪些独特的经验和做法?
答: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十四五”以来,我市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开展有效投资攻坚行动,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十四五”前四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9%、居全省第2位。有三点经验想与各位分享。
一是坚持上下联动,工作合力有效凝聚。我们始终把项目谋划储备和建设实施作为“第一要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围绕引进50亿元以上主导产业项目招大引强、实现更多实物工作量推进项目提速提效和新增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项目储备攻坚,制定实施招大引强、建设提速、谋划倍增3大攻坚任务,目标、责任具体到载体、到部门、到项目、到个人,形成市县两级党政领导亲自抓、行业部门合力保障、项目专员具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是坚持专班推进,重大项目多点开花。创新项目推进打法手法,建立“项目+专班+专员”机制,对于具有牵动性的重大项目,组建由市领导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实行“一项目一专班、一项目一清单、一周一调度”,实现项目谋划、落地、建设、投产全周期清单化、闭环式管理。“十四五”以来,在专班推动下,池黄高铁、池州电厂二期、长九神山水泥等34个10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宝镁轻合金、中建材新材料、池州长江公铁大桥等69个10亿元以上项目加快建设。
三是坚持政策引领,谋划争取成果丰硕。打破自我设限的思维定式,增强“小市也能上大项目”的信心,积极嫁接高端资源,与中国有色金属协会镁业分会等国家机构及宝武集团等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借势借力谋项目、整合资源上项目。紧跟国家、省政策动向和资金投向,持续加强对上争取,保障重点项目实施,“十四五”以来,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债等政策性资金超百亿元。
问题2:我们注意到池州的半导体、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迅速。请问,在“十四五”期间,池州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具体的标志性成果?
答:谢谢您的提问。“十四五”以来,池州市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产业强市战略,推动产业结构加快向“高新绿”转变,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锚定特色赛道,选准产业升级“路子”。聚焦半导体、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强力推进“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半导体产业,初步形成以分立器件和封装测试为特色,从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到应用产品的全生态产业链体系,集聚上下游企业130余家,先后获批省级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省级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发展经验在全省推广。新材料产业,已构建“镁铝铜钙+化工新材料”为主体的发展格局,今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千亿。铜冠铜箔3.5微米锂电铜箔工艺国际领先,高频高速铜箔打破国外垄断;镁基轻量化材料在新能源汽车、电动两轮车等领域应用持续拓展。在新兴产业集群有力支撑下,全市战新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超20%,占规上工业比重居全省前列。
二是创新工作机制,搭好协同融合“台子”。实体化运作半导体、新材料等产业专班,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在开发园区搭建一批科创平台,在上海松江、张江、北京中关村设立“科创飞地”,推动汽车整流芯片、镁合金汽车仪表盘横梁支架等一批关键技术产业化,研发投入增幅连续三年居全省前三,成功获批省级创新型城市。
三是聚焦优化生态,筑牢要素保障“底子”。设立百亿规模“基金丛林”,累计投资67.1亿元,支持碳一新能源集团、星河动力、鸿叶集团等优质企业发展。常态化开展“池久满意”面对面活动,打造“五免之城”,去年以来全市136个产业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问题3:“十四五”期间池州采取了哪些做法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未来又将如何进一步扬“池”所长,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展现更大作为?
答: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十四五”期间,池州市坚持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在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积极担当作为。
一是坚持创新引领,深度融入长三角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践行“本地制造+外地研发”新模式,在上海松江布局设立科创飞地,提前创成省级创新型城市。聚焦招大引强,引进上海宝武集团的宝镁轻合金等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2021年来引进沪苏浙亿元项目800个、实际到位资金超2000亿元,选派干部赴沪苏浙挂职锻炼近700人次。
二是坚持协调共进,务实推动城市交流合作。深化与重点城市“点对点”合作,加强新理念新机制学习借鉴,与长宁区在医疗卫生、文化旅游、体育事业等方面达成专项合作,对标学习湖州市在绿色转型、城市更新、人才引育等领域转化落地一批标志性成果,与安庆市、芜湖市等沿江城市合作持续深化。
三是坚持开放互联,推动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加速构建“空铁水陆”立体交通网络,全面融入长三角高铁大环线,九华机场改扩建、池黄高铁建成投运,中韩半导体产业园、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一批开放平台实体化运作并取得切实成效。
四是坚持绿色共保,持续彰显生态底色优势。发挥“山水土气”优势,加快打造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和重要休闲康养地,举办长三角康养旅游嘉年华、池州马拉松等活动,创成长三角旅居养老地、健康养老目的地15个,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第二批试点城市,环境治理、生态质量有关指标居长三角城市前列。
五是坚持民生共享,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加速优质医疗资源引进,与上海瑞金医院等29家长三角医院组建医联体及专科联盟。深化开展校际合作交流,加入长三角学前教育联盟,与上海松江区10所中小学开展结对共建。持续推动政务服务便民,实现176项高频政务事项长三角“一网通办”。
下一步,池州市将坚持以思想破冰促发展突围、以重点融入促等高对接,健全对标学习沪苏浙机制,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谋划推动一批跨区域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全面促进基础设施硬联通,机制服务软连接,提升区域发展位势,奋力推进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突破。谢谢!
问题4:池州是生态宜居城市。请问“十四五”以来,池州在绿色转型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成果?
答: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非常感谢大家关注池州绿色转型发展。“十四五”以来,池州市始终锚定“生态立市”战略,以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为引领,持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齐头并进。
一是筑牢绿色生态安全屏障。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守好生态底线,扛牢长江大保护责任,长江池州段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质量指数稳居全省前列。统筹能耗“双控”,严把“两高”项目准入,2024年,我市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8.1%,提前完成省控目标。
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培育壮大半导体、商业航天、高端装备制造、镁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动产业结构由“原初重”向“高新绿”转变,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6.5%、居全省第3位。持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2024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首次超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成首批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积极探索“竹、硒、农、旅”等特色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池州样板”,2024年全市生态产品总值是“十三五”末的1.5倍,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高效转化。
四是促进绿色生活方式转变。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成为社会新风尚。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45万辆,是“十三五”末的17倍。加快构建充换电服务“一张网”,实现充换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深入人心,“以竹代塑”加快推广应用,全社会节能降碳和环保意识不断提高。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攻坚时期,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