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务要闻

作为新近入选安徽“百大镇馆之宝”
——清傩戏面具:解锁池州千年傩文化的密码

作者:记者 钱雪梅 信息来源:池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21 08:17
[字号:默认超大]

你见过“会讲故事”的面具吗?
  在市博物馆,收藏了27枚穿越数百年时光的傩面具。它们或威严、或慈祥、或狰狞,静静诉说着古老的民间信仰与传奇故事。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的重要道具,这批傩面具新近入选安徽“百大镇馆之宝”。
  2005年5月,经安徽省文物鉴定专家组权威认定,这27枚面具均为清代制品,系三级珍贵文物。其角色谱系较为完整,覆盖傩戏、傩舞、傩仪三大场景。它们既见于《章文显》《刘文龙》等傩戏剧目,也用于《舞伞》《圣帝登殿》等傩舞表演,还出现在《新年斋》《问土地》等傩仪仪式中,全景式呈现了池州傩的文化生态。
  傩,是中国最古老的祭祀仪式之一,意在驱邪逐疫、祈福纳吉。池州之所以能成为傩文化的深厚沃土,市博物馆研究馆员张邦启解释道:“池州古属吴楚交界之地,吴人、楚人均崇信巫鬼,‘以歌舞事神’的巫傩信仰在此绵延千年,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当时,池州傩主要流传于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青阳、石台等地,曾有“无傩不成村”之说,源头李、渚湖姜、茅坦杜与元四章四大宗族的傩神会更是声名远播。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仍有30多个宗族傩神会在近80个自然村开展活动,构成了蔚为壮观的民间文化图景。
  然而,“破四旧”运动中各傩社的剧本、服装、面具、道具等被大量焚毁,傩事活动全面停滞。当时的贵池县举办“破四旧”之物展览后计划销毁所有展品,原贵池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王兆乾、彭文廉等人冒险将这27枚面具收藏于文化馆天花板上,才让它们逃过一劫。
  此后,这份守护接力延续:20世纪80年代,原贵池县文化局成立贵池戏曲志办公室,为编撰工作将这批面具接收并妥善保管;1999年,原贵池市文物管理所将其征集收藏;2013年12月,面具正式移交至市博物馆。
  “它们的留存,本身就是一段守护传统文化的传奇。”张邦启说,这组面具的价值远超文物本身。此前学界研究池州傩戏的戏曲特征形成时间,仅能依赖明嘉靖《池州府志》、清《杏花村志》等史料推断,缺乏实物佐证。而这组清代面具清晰呈现了当时傩戏的角色分工与信仰内涵,直接填补了研究空白。更重要的是,有研究者提出“脸谱起源于面具”,这组傩面具也可为追溯中国戏曲脸谱艺术的发生、发展提供重要实物资料。
  “令人称奇的是,这些木质面具历经数百年却完好无损、未遭腐蚀。”张邦启说,这些傩面具制作工艺极为考究,多产自青阳庙前镇,选材必为枫柳木或黄杨木,制作时需经沸水蒸煮24小时定型,复杂工序不仅确保了耐用性,更使其成为鉴别同期傩面具真伪、研究明清民间工艺水平的“活标尺”。此外,面具还融合了多重价值:雕刻技法吸收徽派“三雕”精髓,是徽派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面具被尊为“傩神”的属性,既寄托着池州人“逐邪避灾、风调雨顺”的期盼,更蕴含释、儒、道等多元文化信息,成为研究明清池州地域信仰与民俗的独特窗口。
  如今,这27枚傩面具依旧在市博物馆中静静“讲述”着故事。它们不仅是穿越数百年的文物,更是一代代人用勇气与坚守护住的文化根脉,让池州傩的魅力得以在时光中永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