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市数字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指挥大厅。记者 吴骏 摄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2024年10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殷殷嘱托,谨记于心,笃之于行。一年来,我市以“书记领办”示范带动,以数据赋能强化支撑,以多元共治拓展路径,创新打造“池久解忧”基层治理工作法,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书记领办“关键小事”
“ 现在没事就来这里转转、看看花草,心情都跟着变好了!”10月15日,贵池区秋浦街道湖心社区太阳新城小区居民施九桂,望着小区转角处绿意盎然的共享花园感慨道。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垃圾场,如今的转变源于“书记领办”项目的实施。
2024年老旧小区改造中,该小区部分绿化带被改建成停车位,居民希望恢复绿化、增加休闲空间。今年,社区党委书记纪池鑫将这一诉求纳入自己的“书记领办”项目,利用小区闲置地打造8处共享花园。目前,5处已呈现景观效果,剩余3处将在11月中旬完工。
群众的“关键小事”,就是党组织书记的“头等大事”。自去年起,我市推行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党组织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制度,精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通过“项目化实施、清单化管理”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在项目选题上,我市以体现民需、汇集民智、改善民生为导向,聚焦物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纠纷调解等民生领域,多渠道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确保领办项目精准对接群众需求。2024年,我市744个书记领办项目中,民生服务类占比超45%。在项目办理中,书记既带头攻坚,又统筹多方力量协同推进。面对资金、人员不足等问题,湖心社区党委书记纪池鑫通过申报专项经费、发动居民自筹、争取爱心企业捐赠等方式,成功筹集2.1万元资金,为小区安装14盏路灯,照亮居民夜间出行路;整合“社区工作者+物业工作人员+在职党员+专业社工”力量,建成200人的“共享儿女”志愿服务队,实现社区特殊老人服务全覆盖。
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市委主要领导亲自调度、专题调研,带动各级党组织书记挂帅出征,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随着一个个领办项目的实施,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东至县打造“一站式”社会治理中心,整合各方资源,让群众享受“一站受理,即诉即办”服务;青阳县整治重点村庄人居环境,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打造内外兼修的美丽乡村;贵池区殷汇镇开通“打镇长热线,找支书解忧”专属热线,听民声解民忧… …
2024年,全市744个“书记领办”项目全部顺利结项,12个获评全省“群众广泛欢迎的书记领办项目”。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镇村两级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选题专项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推动建议转化为领办项目75个。截至目前,全市各级书记共领办项目742个。
“一网统管”赋能基层
今年9月10日,贵池区秋浦街道翠微社区工作者下沉小区巡查时,发现某三叉路口路面积水,影响过往车辆与行人通行,当即打开“皖政通”APP,通过贵池区社会治理平台拍照上传反映。当天,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收到这一反映后,经核查确认积水源于雨水篦子长期未清理后,立即安排管养单位定期疏通,问题得到解决。这一“基层吹哨、部门报到”的高效联动,背后是我市“市区街社”四级贯通的基层治理信息化平台,以及配套建立的事件流转工作机制在发挥作用。
“我们依托全市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建成市、区两级基层治理‘一网统管’平台,推动实现治理体系多级联动、全域部门协同共治。今年4月,平台进入试运行阶段,已在贵池区6个街道试点应用。”市数字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副主任吴安琪介绍。社区工作者和居民通过“皖政通”“网格小助手”客户端上报的事件,按照分级办理机制要求,先由属地街道研判分派,街道无法解决的报至区一级,区级仍无法处理的则推送至市一级,由市数字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统筹分派并全程督办。
通过平台,我市实现基层事件上报、流转、处置、督办全流程闭环办理,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困境。“目前,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均被纳入基层治理工作体系。以往基层‘看得见管不了’、部门‘管得了看不见’的问题,如今通过纵向逐级上报、横向部门联通,精准分派到职能部门,大大提升了群众诉求与社区工作者上报事件的处置率和完结率。”吴安琪说。截至9月底,平台累计录入数据51万条,接收基层上报处置事件7486件,办结7332件,办结率97%以上。其中,提请市级办理事项32件,96%以上事件在社区、街道层面完成闭环处置,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区县”。
数据赋能正改变着社区工作模式。社区工作者变“坐等群众上门”为“走进群众家门”,通过客户端就可以实现线上更新信息、记录走访台账、上报巡查事件等,每天至少统筹半天时间下沉小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现在,遇到管不了的事能快速对接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居民对社区工作满意度提高了,我们的群众基础也更牢了。”翠微社区工作者夏禹说。
多元共治以“合”促“和”
夜幕降临,青阳县蓉城镇长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灯火通明:孩子在游乐区尽情玩耍,大人在一旁阅读或健身。“社区夜间延时服务太贴心了,孩子玩得开心,我也能利用晚上时间充充电。”居民陈婷赞道。
今年,长龙社区工作者下沉走访时发现,双职工家庭和学生群体对夜间文化休闲场所需求强烈。社区决定打破“时间差”,将社区活动室开放时间延长到晚上9点,并在周末、暑假开设瑜伽、茶艺、少儿美术等课程。“这些服务仅靠社区力量远远不够。”社区党委书记查方园介绍。为此,长龙社区探索“社区合伙人”模式,汇聚辖区在职党员、热心群众、社会组织等力量,组建5支志愿服务队、共计270余名成员,常态化开展文艺、关爱帮困等服务。退休老人周贵根开设公益剪纸课,成为社区暑托班的“常驻老师”。“希望能用自己所长为社区文化服务出份力,也让孩子们从小接触老手艺,为文化传承打基础。”周贵根说。
多元共治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路径。我市通过搭建议事协商平台、推广积分制等措施,畅通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反映矛盾诉求的渠道,引导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新就业群体等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更好更快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石台县仁里镇金钱山社区搭建议事协商平台,建立“社区党组织+物业+业委会+居民代表”四方联席治理机制,设立室内议事点、户外移动议事点及“议事亭”,每月召开议事会议解决难题。针对金山阳光小区没有专门的老年活动场所难题,社区将其列为议事议题,围绕建在哪、钱从哪来等问题多次协商,最终建成38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终于有地方下棋了,再也不怕刮风下雨了!”章大爷满意道。
东至县尧渡镇河西社区则利用快递员、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的职业优势,通过“上报隐患换积分、积分兑物品”模式,推动他们化身基层治理“移动探头”。“现在快递员、外卖员发现安全隐患,都会拍照发群里,在帮助独居老人、预防火灾、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社区党总支书记余卫东说。
目前,全市683个村(社区)实现议事协商委员会全覆盖,涌现出“楼栋议事会”“周二之约”“有城‘议’”等特色议事协商载体,累计回应解决群众诉求1500余件;198名新就业群体担任兼职网格员,常态化开展不文明行为“随手拍”,帮助社区发现并解决各类问题1600余条。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压实各级书记责任,深化部门协同与数字赋能,持续通过下沉知忧、议事纾忧、共治分忧、办事解忧,丰富‘池久解忧’基层治理工作法内涵,实现‘知忧在基层、解忧在源头’的治理目标,以高效能基层治理护航高质量发展。”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卢文品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