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务要闻

2025年华龙洞遗址野外考古发掘启动

阅读次数: 作者:记者陆寒芳 邱勤 信息来源:池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22 08:17
[字体:]

近日,2025年华龙洞遗址野外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此次发掘将持续到11月底,计划发掘面积85平方米,重点针对遗址1号化石点西侧的地层堆积展开,有望揭示更多关于“华龙洞人(也称‘东至人’)”的历史细节。
  9月16日,记者在遗址东侧化石清洗区域看到,考古人员正小心翼翼地筛洗新挖掘出的堆积土,一些动物化石随之逐渐显露出来。“不到一周时间,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新的小哺乳动物化石,并修复出了较完整的斑鹿头骨、大豪猪头骨和野猪下颌骨,这在以往发掘中是没有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介绍,为提升化石修复保护能力,考古工作队在华龙洞遗址陈列馆新建了化石修复室,配备高精度显微镜、气动笔等专业设备,可对微小化石碎片进行精细化修复与加固。
  华龙洞遗址于2006年开启首次正式考古发掘,此后十年间,多轮发掘取得重大成果:累计发现约20个个体的古人类化石遗存(包括1例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400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制品和大量带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片,以及80余种脊椎动物化石。这些发现有力证明了华龙洞人是东亚地区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也让华龙洞成为学界研究人类起源演化的关键遗址之一。
  随着考古成果的不断丰富,华龙洞遗址的旅游与研学价值持续释放。2024年,华龙洞遗址陈列馆建成,馆内不仅系统陈列着珍贵的化石与石制品,还设置了化石修复、石器制作等互动体验项目,生动展现了华龙洞遗址的“前世今生”与科学价值。“不仅能听讲解员讲骨片背后的故事,还能去发掘现场观摩,亲手体验化石修复,真的是太有趣了!”来自合肥的小学生刘思彤在参与研学后兴奋道。
  “ 为提升华龙洞研学游影响力,我们一方面邀请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国际机构专家到访交流,推动‘东至人’文明走向世界;一方面在各类文旅活动中推出手办、远古动物立牌等华龙洞主题文创产品,受到游客喜爱。”华龙洞遗址管理处主任金泽田介绍。今年以来,华龙洞遗址景区已接待游客30.2万人次,承接研学团队187个,服务研学人员6.5万人。
  今年6月,华龙洞遗址入选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当前,我们正全力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工作,力争将华龙洞遗址景区打造成科考研学基地。”金泽田表示,将全力配合开展野外考古发掘工作,做好后勤保障,确保考古工作科学、规范、安全进行。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学校的合作,不断丰富完善研学产品体系,吸引更多人走进华龙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