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机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 —
拥抱长三角 共赢大未来
图为G60科创走廊池州(上海)科创中心。记者 张延鹤 摄
当一枚芯片从池州工厂下线,出现在江苏的下游企业需要多久?当上海游客从家中出发,登上九华山需要多长时间?答案是最快仅需半天。今天的池州,与长三角城市间的“距离”正变得越来越近。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5年来,池州上下牢记殷殷嘱托,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机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与长三角地区各方面交流合作越来越紧密,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看产业:协同联动,优势互补
八月的池州,暑气正盛,生产建设如火如荼。位于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的翊腾电子科技(安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翊腾电子)订单充足,生产线处于满负荷状态。
“我们产品主要销往长三角地区,今年公司订单形势很好,工人们都在加班加点忙生产,前7月的营业额已经突破1.5亿元,全年目标突破3亿元。”翊腾电子厂长胡年玉说。
翊腾电子是一家从江苏昆山落户到池州的企业,主要生产新能源电池组件、汽车零部件以及电子连接器组件,去年9月份试生产以来,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由于公司产品主要原料是铝合金和铜铝复合材料,布局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成为公司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
“这里有30多家铝基新材料企业,可就地为我们提供原材料,这样不仅节约生产和运输成本,还有助于我们从源头把控产品品质。”胡年玉表示,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产业基础与翊腾电子高度契合,在池州布局生产基地,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不断向纵深发展,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让池州加快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分工体系。近年来,我市立足新兴产业布局,绘制“招商路线图”,汇聚各方资源和力量,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吸引了一大批企业投资池州、逐梦长三角。
上海五星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6.3亿元,在池州高新区创立了安徽金池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池新材料)。“上海总部看中了池州的区位交通、承接潜力、产业政策、上下游链条等优势,投资池州对升级扩大产能具有重要意义。”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庆健说。目前,金池新材料已与园区内起帆电缆、金有新材料等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产业链、供应链得到进一步稳固。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池州的优势在于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越、后发优势明显,而长三角先发地区高校、人才、技术、产业等方面优势突出,促进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联动对池州产业升级至关重要。
如何打破科技成果转化区域壁垒、形成优势互补?池州通过建立“科创飞地”,从“飞入地”汲取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推动本地产业发展。
2023年底,池州在上海松江创立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池州科创中心(以下简称池州科创中心),聚焦池州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打造池州在沪的研发创新、产业孵化、招才引智和开放交流中心。
安徽华迅科技有限公司在池州科创中心成立了研发中心,借助“科创飞地”之力,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致力于在市场竞争中处在前列。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纵深推进,这种“研发在上海、生产在池州,孵化在上海、转化在池州,前端在上海、后台在池州”的生动局面正加速形成。
一个个项目签约落地,一家家企业做大做强,一批批创新要素加速集聚… … 现在的池州加速嵌入长三角产业链条,从“单方承接”到“招大引强、招新引优”,直至“协同互补”,深度融入长三角“生态圈”。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全市新引进沪苏浙亿元以上项目超200个,在建沪苏浙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超600亿元。
看交通:内畅外联,互通有无
“现在池州与长三角城市群的交通体系越来越完善,前往这些地方洽谈业务非常方便。”安徽钜芯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孙根说。
“ 这两年非常流行带着宠物去旅行,池州无疑是一方好去处。”今年夏天,合肥游客汪向阳在手机上订好高铁票,带着他的金毛犬“闪现”池州,在青山绿水间享受清凉一夏。
“ 如今交通很方便,我们家早上摘的辣椒,下午就能摆上江苏、浙江等地摊位。”进入八月,石台县七都镇八棚村椒农朱治水家的高山辣椒又红了,一家人迎来了丰收的季节。
……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格局中,池州致力于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和重要休闲康养地、长三角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地,便捷的交通条件是重要的前提。
去年4月26日,随着“复兴号”智能动车组G9298次列车从九华山站发出,标志着正线全长125公里的池黄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这条横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串联起皖南最美区域“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的高铁,补齐了长三角高铁大环线(以下简称大环线)最后一环。
大环线长约1200公里,跨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串联起长三角多个重点城市和景区,有效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使得区域内的交流实现互联互通。市发展改革委铁建处副主任吴孟秋表示,池黄高铁建成通车后,对于完善区域铁路网布局、加快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促进池州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今年4月26日,池黄高铁迎来了开通一周年,仅新建的九华山站就累计接发旅客142万人次。
近年来,我市以交通互联互通为突破口,紧紧围绕高质量交通一体化发展需求,积极谋划、推进一批交通项目,努力成为长三角与武汉都市圈交汇的重要节点。
2022年,德上高速池祁段通车;去年,九华山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完工,新航站楼投入使用;今年,池州长江公铁大桥正在加紧建设中,朝着通车的日子迈进… …
放眼未来,我市将持续完善通道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池宣高铁、池九高铁等一批重大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设S358青阳至红石、G236殷汇至查桥等国省干线公路,同时深入实施通江达海工程,推动“多式联运”、智慧港区、港航一体化发展,全力融入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池州与长三角的“距离”将进一步缩短。
看民生:资源共享,亲如“一家”
在池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二楼的长三角“一网通办”窗口前,上海知青孙德舜老人长舒了一口气,困扰他多年的材料填写难题,终于彻底解决了。
“孙老,您看屏幕,咱们现在连线上海的审核员,她一步一步教您填。”在工作人员王晶的帮助下,老人通过长三角“ 一网通办”远程虚拟专窗发起远程服务呼叫请求,依托远程音视频、屏幕共享等技术,审核员“手把手”指导老人完成信息填报。遇到不懂的问题,老人还随时提问,并得到解答。
“ 过去邮寄材料时,时常因为填写错误被退回,来来回回折腾,耗时又耗力。”孙德舜老人感慨道:“现在这技术真方便,就像上海的同志站在我跟前帮忙一样,再也不怕填错表了。”
这样的便利,来自长三角的数据共享。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政务服务指导科工作人员徐畅介绍,池州与沪苏浙建立了数据共享互信机制,靠数据“无感漫游”就能坐享“同城服务”。
据了解,早在2019年,我市就在安徽政务服务网池州分厅上线了长三角“一网通办”专栏。起初,专栏仅提供30项企业事项、21项个人事项的异地就近办理服务,以及9类电子证照的共享互认。短短6年时间,服务事项已跃升至176项。
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长三角一体化的红利不仅体现在政务服务的便捷上,更渗透到关乎生命健康的医疗领域。自2023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与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建立合作关系以来,上海瑞金医院胸外科专家金润森便开启了每月一次的“跨城上班”。
“ 现在我已经习惯这种‘跨城坐诊’,特别是能利用我们的技术,帮助更多患者解除病痛,是我们医者最幸福的事。”金润森表示,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生正加入到“跨城坐诊”的队伍,让优质医疗资源能够惠及更多群众。
这样的医疗协同在池州早已不是个例。我市推动11家医院与长三角高水平医院合作,与上海华山医院等29家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池州市医学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儿童医院池州诊疗基地相继揭牌成立,让池州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得到高水平诊疗服务。据统计,今年1至7月,长三角专家来池诊疗达730人次,服务群众超1万人次,指导开展复杂手术907台,池州人民“家门口看名医”正成为现实。
除政务服务与医疗资源联动共享之外,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温暖触角还在不断延伸。市教育和体育局与上海长宁区体育局、松江区教育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本地10所中小学与松江10所优质学校结对共建,贵池区幼教集团加入长三角学前教育发展联盟,教师互派、课程共享成为常态;推进长三角地市职工疗休养互认互送,与宁波、苏州等市签订合作意向书,灵秀九华山、诗意秋浦河成为长三角职工的“疗愈胜地”;与安庆深化拥江发展合作,在公积金互认、税费、医疗等领域实现便利共享;与芜湖签订产业合作协议,在产业科技创新、智算服务等五大领域协同发力… …
数据互认打破了地域壁垒,专家下沉架起了健康桥梁,资源共享拓宽了发展视野,这些具体而微的变化,让群众“ 亲如一家”的获得感与日俱增,也让池州在区域协同发展的浪潮中,书写出温暖而扎实的民生答卷。
风从海上来,潮涌长三角。池州将继续牢记嘱托、砥砺前行,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定不移抓机遇、迎挑战、强优势、促发展、增实力,用足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势能,以“上进生”的奋斗姿态,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展现池州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