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务要闻

池州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推进科技人才引育,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 —插上科技“翅膀” 聚力“向新”腾飞

阅读次数: 作者:记者 韩磊 信息来源:池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18 08:03
[字体:]

安徽星河动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智神星一号”液体运载火箭各项实验正在稳步推进,向着首飞目标冲刺;安徽安芯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片片高性能半导体芯片源源不断“走”下产线,运往全国大市场;安徽友进冠华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技术创新,深耕铜基新材料领域,逐步成长为行业内“隐形冠军”……抢抓“星”机遇、勇攀“芯”高峰,今天的池州正借科技之翼,助产业腾飞。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参观了安徽创新馆,指出“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5年来,池州牢记嘱托、奋力前行,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
  让企业站稳创新“C位”
  8月11日,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池州市创裕金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裕金属)生产线开足马力。公司展厅内,一款款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设备等领域产品琳琅满目。“我手上拿着的是一个微型光伏逆变器,它的模具、制具是我们自主设计、研发、制造的,这款产品户外寿命可达30年,比目前市场上流行的产品使用年限多出10年左右。”创裕金属研发经理纪松荫告诉记者,目前产品年产约50万套,主要销往欧洲、北美等地区。
  今年以来,创裕金属已经实现产值近8000万元,预计全年产值达到1.4亿元,这份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纪松荫告诉记者,公司每年会拿出产值的10%投入研发,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成果落地转化。“随着公司在科技创新上不断投入,我们的产品性能更优、市场竞争力更强,销售额和订单量也在逐年增长。”纪松荫说。
  该企业还与福州大学共同成立博士生工作站,每年有5到6名福州大学材料类相关专业博士生来池州驻点参与科研工作,帮助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品质。
  近年来,创裕金属先后“摘下”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等诸多荣誉,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近30项。
  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池州企业纷纷走上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位于池州经开区的安徽欧泰祺智慧水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泰祺),以前是一家主营供水管网抢修和安装设备生产、销售业务的企业,随着市面上供水公司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工程质量越来越好,供水管网抢修需求越来越少,公司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这些年,欧泰祺依托科技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功实现“华丽转身”。“我们目前专注于供水管网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和数字化电磁无损检测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成功跟上了时代步伐。”公司常务副总王敬玉说,以前公司只注重“抢修”这个环节,而现在已经将业务向前延伸到问题监测、发现及诊断环节。
  目前,欧泰祺在合肥、池州、英国曼彻斯特设立多个研发中心,汇聚了一批来自国际知名高校和研发机构的高层次研发人员,成功推出一批技术领先的智能化系列产品。
  在池州,越来越多的企业站上了科技创新的“C位”,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我们建立科技型企业帮扶机制,梯次培育科技企业,提质扩面加大研发,创新队伍主体在不断壮大。”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汪鹏飞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市优选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市占率行业领先、人才团队实力强、拥有高端设备的企业42家,由市领导联系帮扶,帮助企业破解技术创新、生产经营等发展难题。同时,制定了《池州市科技型企业五年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构建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着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今年以来,入库高新技术培育企业165家,95家企业申报第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家企业拟申报第二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 政府的一系列扶持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王敬玉告诉记者,在欧泰祺转型初期,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人才引进、资金奖补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帮助,让企业轻装上阵、行稳致远。
  让平台赋能高质量发展
  前不久,安徽省镁铝合金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建成并投入使用。
  作为全省首个聚焦镁铝合金产业的专业检测平台,中心配备了直读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153台(套)高精度设备,可对镁铝合金材料、型材棒材管材等4大类产品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等135项参数进行检测,目前已与6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完成50组产品委托检验。
  为提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中心还同步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合肥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通过建强平台,可以更好地将高校的科技成果在池州落地转化、推广应用,促进技术更新、产品迭代。”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潘复生院士科研团队成员吴量说。
  市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负责人吴慧斌表示,中心的成立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外送检测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更通过提供标准制修订、技术攻关等服务,助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江南轻合金产业研究院科创支撑作用也日益凸显。目前该研究院与13家企业签订产学研项目合作协议,对轻量化铝合金材料等7个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建立71名轻合金行业专家库,并与国机集团院士开展高温超高压反应釜的研发及工程转化合作。
  注重本地平台建设的同时,池州还通过建立“科创飞地”,通过科创要素和产业要素跨区域对接,从“飞入地”汲取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推动本地产业发展。
  2023年底,池州在上海松江创立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池州科创中心(以下简称池州科创中心),聚焦池州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打造池州在沪的研发创新、产业孵化、招才引智和开放交流中心。目前池州科创中心已入驻企业约30家,创贤半导体、蘅滨电子、奕检健康等多个产业化项目顺利落地,为池州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 今年我们积极推进公共创新平台和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科技孵化体系,以建强平台赋能高质量发展。”汪鹏飞说。目前,我市正围绕“ 科创+产业+人才+城市空间”定位,积极谋划“未来科技园”建设;聚焦各县区园区主导(特色)产业,推动组建半导体、金属新材料等8个产业创新研究院,提升产业创新公共服务能力;推荐23家企业争创省企业研发中心,安徽钜芯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实验室入列省建设指南。
  让人才勇挑科创“大梁”
  1989年出生的俞献林是安徽友进冠华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进冠华)选矿分厂厂长、高级工程师。入职十余年来,他致力于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助力企业攻克诸多核心技术难题。
  友进冠华深耕有色金属冶炼领域,专精于铜、金、银等金属制品的提炼与供应,主要业务是将铜精矿冶炼成阳极板。
  初到友进冠华的俞献林发现,这里面临大量金属未能有效回收的现状,认为这些冶炼渣还可以进一步高值化利用。“尾矿含铜量高达0.8%,这意味着每100吨废渣中就有0.8吨铜被白白浪费,非常可惜。”俞献林说。从此,他便开启了与废渣的“较劲”之旅。
  第一阶段,俞献林通过反复调整实验数据、调试生产设备,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便成功将转炉渣的浮选尾矿含铜量降至0.4%,每年至少为公司创造500多万元的效益;第二阶段,他牵头启动渣缓冷项目,用时三个月,将转炉渣的尾矿含铜量从0.4%降至0.25% ,每年可为公司创造近1亿元的经济效益;第三阶段,他对整个铜冶炼炉渣选矿生产工艺进行全流程考查,提出了中矿分级再磨技术改造思路,这一次,成功将尾矿含铜量从0.25%降至0.22%,让企业炉渣选矿水平一举跻身国内行业先进行列。
  在今年4月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他荣获“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跃升的基础支撑。近年来,池州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大力实施“万马奔池”人才计划,不断优化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政策举措,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池州、扎根池州,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活力。
  在东至县大渡口经开区安徽一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5条全自动生产线正以每分钟300至550粒的速度,“吐”出直径约3到6毫米的爆珠,是一种新型的口香糖。
  公司创始人曹智琨是位“85后”硕士研究生,2020年怀揣创业梦返回家乡,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让企业成为行业标杆。“我们这套自主研发的双珠滴制系统,工艺精度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可对标森下仁丹‘双晶球’产品。”曹智琨说。
  如今,公司手握5项发明专利,通过技术革新将爆珠废品率从5%降至1‰ ,生产效率提升近30%。凭借出色成绩,曹智琨今年入选了“江淮英才”培养计划领军项目创业人才。
  为更好地服务人才发展,我市创新推出人才服务专员制度,选派人才服务专员下沉高层次人才所在企业,“一对一”开展政策解读、待遇落实、人文关怀等定制化服务。鼓励高校和企业科研人才双向“兼职”,从省内外高校院所首批遴选12名专家教授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帮助解决技术难题。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我市摸排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底数,建立池州市科技人才团队信息资源库和池州市重点科技人才资源遴选库,并按区域、产业领域和专家层次分类梳理,出台科技人才服务方案。
  “无论是贴心服务、制度保障,还是精准对接需求、优化发展生态,我们都是为了让各类人才在池州发展得更好,在创新的舞台上大显身手。”市委人才工作局副局长刘炜说。
  潮起皖江,风光无限。池州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产业是方向、企业是主体、平台是支撑、人才是关键、环境是保障”的工作思路,着力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加强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高效协同的成果转化体系,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让“科创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