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务要闻

春华秋实六十载 最美山乡展新颜
— —石台县复建60周年发展纪实

阅读次数: 作者:记者 韩磊 通讯员 江雪飞 信息来源:池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21 08:12
[字体:]

石台县城俯瞰图。 通讯员 丁长杰 摄

60岁又称一甲子,在中国人眼里,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周期的结束,也代表着新的历史起点。今天的石台,正站在这个特殊的时间坐标点上。
  2025年7月,石台县迎来复建60周年。60年来,全县上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实干争先,改变了“一穷二白”面貌、创造了一系列非凡成就: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2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比建县之初增长了465倍;
  绿色发展成色更足。2024年,全县旅游收入约130亿元,富硒产业综合产值突破84亿元;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如期摘掉国家贫困县“帽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 ……
  经历一甲子的石台,在“告别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中留下了一串串坚实足迹。

奋斗的石台:

从“一无所有”到“重建家园”

石台建县其实很早,早在南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就已置县,距今已有1489年,不过那会儿不叫石台,叫石埭。1959年,因国家兴建陈村水库(太平湖)撤销建制,直到1965年7月19日,国务院批准设县,并将“石埭”易名为“石台”,新县城也从广阳迁至七里(现为仁里镇)。
  复建伊始的石台县“一穷二白”,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几乎为零,甚至连县城都需要新建,开局就是“逆风盘”。然而老一辈的石台人选择逆风而上,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人工一担一担地挑,兴水利、修道路、办学校、建电站……硬是用肩膀挑出了一个新家园。
  “在穷山恶水中都生存下来了,以后的困难再大也不怕。”这是丁香镇新中村老百姓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曾经的新中村是不毛之地,地处高山、交通闭塞、岩石裸露、水田稀少,水旱灾害比较频繁,不少村民心生投奔他乡、另谋生路的念头。
  是走是留?当时,以尤忠乐为代表的新中村党员干部作出决定,留下来!他们喊出“保水土,求生存,不把灾害留后人”的响亮口号,开启了“不靠天,不靠地,靠自己一双手,艰苦奋斗,共同富裕”的创业征程,结束了水旱灾害频繁、饮水困难的历史,实现“路、电、水”三通。
  修路,是当时新中村最大的工程,也是最难的工程。山高林密、地形复杂,在没有机械的情况下,广大干群肩挑手扛、日夜奋战。村民刘友春在用钢钎撬一块大石头时,不慎打到了脾脏,只能通过手术摘除。康复不久的他,又扛着钢钎回到了“开山战场”。经过3年苦战,新中人终于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7公里长的盘山路。
  1989年5月,安徽省委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党员带头、无私奉献;坚持改革、勇于开拓;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确定为“新中精神”,在全省范围开展学习。
  新中村的奋斗史是石台县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一个缩影,“新中精神”也是对石台全县人民的肯定。
  如今,行走在石台的青山绿水间,城乡居民安居乐业;一步一景皆为画卷。“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实干为先,创造了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光辉业绩,为石台后续接力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激励着我们要传承好优良传统,把石台建设得更加美丽。”石台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邱军辉说。
  绿色的石台: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
  石台县复建晚、人口少、产业基础薄弱,经济上以传统农业为主,又深处皖南山区腹地……多种因素编织成了一顶厚重的贫困“帽子”:1999年被列为全省深山区、库区脱贫攻坚重点县,2002年被纳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2年成为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皖南片唯一一个国家级贫困县,2017年被列为全省深度贫困县。
  复建之初,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有0.1亿元,“拔穷根”成为了一代又一代石台人的使命。梳理石台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发现,“山”一度是制约石台发展的阻碍,如今却成为石台加快发展的倚仗。
  长期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石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将目光锁定在眼前的这一座座“大山”上。无论是“以林茶为主、多种经营、农工商协调发展”的方针,还是“围绕山场搞开发、围绕资源搞加工、主攻乡镇企业和开发性农业”的思路,主题都是“靠山吃山”。
  一些年长的居民回忆,改革开放以后,政策逐渐放开,大家都争相投身致富的浪潮中。挖山种茶、开山伐木… …一批批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虽然很多人吃上了“资源饭”、鼓起了腰包,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这种不可持续的营生,破坏了生态环境,每到梅雨季节极易暴发山洪。“仅1991年到1998年,石台就发生了10余次特大洪灾,给全县造成了巨大损失。”石台县水利局党组成员、水旱灾害防御中心主任洪峰说。
  尝尽苦头的石台县深刻意识到,生态资源是石台最大的优势,不能再靠牺牲生态环境这种粗放方式换取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
  2010年4月,英、美、法、德等30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来到石台,被这个深山里的生态美景和淳朴民风所折服,联合授予石台“最值得驻华大使馆向世界推荐的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称号。
  “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发展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绿色转型发展。”邱军辉告诉记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石台县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大力推进“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发展战略,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特色县、加快建设新阶段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
  说起石台的转型发展,不得不提旅游产业和富硒产业这两大支柱产业。
  盛夏时节,石台牯牛降景区核心景点龙门潭蓝天碧水、景色宜人,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清凉游”。作为石台的地标性景区之一,随着营销模式不断更新和消费环境持续升级,景区接待游客数量不断攀升。“去年我们接待人次与2018年相比翻了两番,今年有望更多。”景区总监曹君伋表示。
  30多年来,石台县依托优质的山水资源,相继开发了蓬莱仙洞、仙寓山、醉山野、鱼龙洞等深受游客喜爱的景区,如今全县拥有对外开放的4A级景区达到了7家。去年全县接待游客超过1300万人次,旅游收入约130亿元,多次入选“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
  本世纪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教授专家来到仙寓镇大山村做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检测,发现土壤含硒量竟比一般地区高5至10倍,含量之高为全国罕见,“中国生态硒都”的称号不胫而走。后来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石台99%的土地都富(含)“硒”。
  大山村地处国家4A级景区仙寓山景区内,山林静谧,流水潺潺,风光秀美。除土壤含硒量高之外,这里空气中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浓度高达3.5万个。
  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大山村发展起了康养产业。每年这里有很多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前来度假疗养,他们一住少则一周,多则数月。“我特别喜欢大山的环境,每次疗养一段时间后,感觉身体状态要好很多。”蚌埠游客周正亮几年前通过媒体了解到大山村,便每年夏天带着老伴前来住上一阵。“我们家的客人大多是回头客,长期相处中,我们已经像家人一样。”王喜红在创业之前,家里主要收入是靠开中巴车,随着家乡环境越来越好,她和家人返乡创办了民宿,现在她的民宿一年纯收入达到了30万元。
  如今的大山村,全村305户村民中,152户开办农家乐、民宿,年接待游客量超20万人次,仅农家乐、民宿带来的旅游收入近8000万元,村民们致富之路越走越宽。除大山村外,石台还培育了洪墩、新农、新火等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村,中高端酒店、特色民宿产业如雨后春笋、拔节生长。
  如何提升石台“硒”元素的附加值?近些年来,石台以池州建设长三角特色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首选康养地、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地为契机,做大做强硒产业,成功打造了“石台硒品”区域公共品牌,推出了石台硒泉、石台硒米、石台硒茶等系列特色产业。
  进入暑期,硒泉产品进入销售旺季,安徽硒泰食品、安徽氢硒康泉水业等公司都是满负荷生产状态,由于采用现代化工艺设备,这些水企生产效率均保持较高水平。“石台的水富含硒元素,深受市场青睐,今年除了稳定供应长三角地区外,也开始逐渐打开华北市场。”安徽硒泰食品公司厂长汪邦林说。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石台已培育硒产业经营主体220家,开发硒产品8大类100余个品种。2024年全县实现GDP46.5亿元,是1965年的465倍;农业总产值10.4亿元,是1965年的1245.9倍;富硒产业综合产值达到84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石台还在能源产业上实现重大突破。2023年7月,石台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这个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总投资80亿元的“超级充电宝”,是石台县目前最大单体投资项目,有望2027年并网发电。
  幸福的石台:

从“穷乡僻壤”到“最美山乡”
  石台山水固然很美,但让山区群众在好山好水中脱贫致富、安居乐业,才算得上“最美”。
  这个夏天,李开友非常忙碌,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前来他家就餐。曾经作为贫困户,李开友靠打零工为生,一家人“挣扎”在温饱线边缘,后来在乡里帮扶下,他家盖起了小楼,办起了民宿,一举扔掉了贫困的“帽子”。
  李开友的家乡矶滩乡洪墩村,有着和他一样的命运。这个山水环绕的小山村,由于人多地少和洪水的泛滥,曾是国家级重点贫困村。随着百丈崖、慢谷、慢庄等景区的开发,洪墩村扮靓环境,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康养民宿、农家乐等特色产业,顺利脱贫出列。2023年,洪墩村入选安徽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实现华丽转身。
  2014年至2020年,石台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县之力,尽锐出战,仅用6年时间,实现全县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267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4月,石台如期实现高标准高质量退出国家贫困县目标。今天的石台轻装上阵,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许多昔日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了今日的和美乡村。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县城功能也在日趋完善。复建之初,新县城仅有秋浦路、人民路这条十字街。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县城规模还不足1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很薄弱。“那时的县城面积大概和现在一些乡镇集镇差不多大,都是平房。”石台县居民叶有根说。
  2005年,石台贯穿县城东部的马鞍山,打通曙光隧道,加快城东片区、金钱山片区建设,县城框架全面拉开。2023年,又开通了黎明隧道,进一步打破交通瓶颈,更好地串联起老城区与新城副中心。“目前整个城区建成面积已经达到4平方公里。”石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沈曦说。
  今天,当我们从空中俯瞰整个石台县城,一主一副两个城区一目了然,群山环抱的秋浦河穿城而过,分外美丽。走进城中,街区干净整洁,口袋公园、健身场所随处可见,现代化的楼宇、商超、高品质小区纷纷涌现。叶有根说,石台医疗、教育、养老、社区条件和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在这里既能享受到现代化的便利,又能体验到原生态的魅力,现在的生活很幸福。
  石台人的幸福感还体现在出行上。复建伊始,全县公路里程只有130.5公里,均为砂石路面,公路运输主要依靠扁担队、驴马队、独轮车和平板车。因为没有公路,偏远山区的村民出门要起早贪黑、爬山过河。到后来有了客车,也是一票难求,能挤上一天一趟的客车进城算“运气好”。
  如今的石台交通早已今非昔比,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125公里,农村公路结构全面优化提升。最令人感到振奋的,莫过于2021年9月,德上高速池州至石台段正式通车,结束了石台不通高速的历史。
  “高速通了,来我们大山村旅游度假的人更多了。”大山村党总支书记王自建说。“有了这条高速,我从合肥来石台旅游更方便了。”合肥游客陈彦梅说。一条高速,让石台与长三角经济圈的距离更近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远,“最美山乡”告别“穷乡僻壤”。
  “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紧扣石台‘高质量发展特色县’定位,加快建设新阶段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石台篇章。”邱军辉表示。站在甲子轮回的新起点,石台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拥抱未来,当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新一代石台人手中,他们将续写更多精彩的故事,奔向下一个更加灿烂的六十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