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容积率— —
池州高新区:让有限土地资源释放更多发展潜能
容积率不小于1.6、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不低于200万元/亩、达产后亩均税收不少于20万元……7月7日,池州高新区计划以“标准地”方式挂牌出让一处工业用地,规划建设局工作人员孙超反复核对“标准地”控制性指标数据,“这些指标是我们设置的‘硬杠杠’,可以从源头上把好土地集约利用关。”
近年来,池州高新区在土地利用领域深耕细作,通过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模式、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容积率等组合拳,“省”出了不少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其中,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模式,将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核心指标直接纳入土地出让合同,从源头提升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亩均效益。开展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以来,池州高新区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率保持100%,累计供应工业用地超1400亩。
“ 我们把‘七通一平’的‘标准地’交到企业家手中的同时,也要确保每寸土地发挥最大效益。”池州高新区规划建设局负责人江军介绍,园区创新建立工业项目用地投入产出监管会商机制,在与企业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100%同步签订监管合同,明确履约要求、追责条款与奖惩措施,形成全链条监管闭环,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不低于200万元/亩、达产后亩均税收不少于20万元。
新供土地有机制保障,“沉睡”存量土地更需唤醒激活。为此,池州高新区专门成立闲置和工业低效用地处置工作专班,高位推进低效闲置用地清理,让“沉睡”土地焕发“新活力”。
安徽康汇线缆科技有限公司曾是园区招商引资企业,占地约55亩,因经营不善停产,今年初被认定为工业低效用地。巧的是,发展态势向好、计划扩规的池州普胜电工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因池州高新区表面处理产业园规划项目的实施需搬迁,面临用地难题。
工作专班精准施策,创新搭建“ 三方协议”桥梁:由园区管委会出资收购普胜电工现有厂区,普胜电工则用这笔资金收购康汇线缆的土地及厂房资产,在此基础上扩规重建。这样一来,既盘活了低效用地,又满足了优质企业扩产需求,还为重大产业规划腾出空间,可谓“一子落三子活”,实现了土地的高效配置。
这样“腾笼换鸟”的案例在池州高新区并非个例。2024年以来,园区闲置和工业低效用地处置工作专班已盘活闲置土地470.6亩、低效用地1072亩,真正让存量土地重新迸发新活力。
在盘活存量的同时,池州高新区向空间要潜力,通过提高容积率让土地“长高”,实现集约利用“再升级”。
在池州高新区,大厂房、多层厂房越来越多。安徽友兆焊接材料有限公司新开发的贵池区友兆年产6万吨高端焊丝生产项目现场,一间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的厂房正在封顶。公司总经理冷大桂说:“在管委会的指导下,我们优化项目布局方案,将生产、仓储、研发等功能进行合理布局,现在整个项目土地容积率达1.75。”
据悉,这种集约化发展模式正在园区形成示范效应,其中,安徽璟民科技有限公司土地容积率高达1.97,池州起帆电线电缆产业园建设项目土地容积率达1.94。2024年,池州高新区新建工业项目平均土地容积率达1.55,高于市级主导产业土地容积率不低于1.4的要求。今年,更是将新出让土地容积率门槛提升至不低于1.6,持续强化土地空间承载能力。
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正成为池州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江军表示,接下来,园区将继续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创新节地技术和模式,努力让有限的土地资源释放出更多的发展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