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安徽晶纭先进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人们在密封圈生产车间内作业。
今年以来,池州经开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推动园区发展由区域小格局向开放大舞台转变,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1至4月,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3.17亿美元、同比增长54.58% ,总量占全市40.5%;外贸实绩企业累计达44户,占全市23%;在库外资企业累计23户,占全市27%。
7月2日,走进禄思伟矿业资源(安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禄思伟矿业”)生产车间,机械臂正按预设程序精准伸缩,叉车驾驶员熟练操控方向盘,载着满箱物料在生产线间灵活穿梭,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各种机械设备,呈现一派忙碌景象。
“我们建立了从原料配比到成品出厂的全程质量管控体系。”公司物流部门负责人指着生产线介绍,通过独创压制工艺和严格检验标准,产品耐火温度提升至1750摄氏度,并能实现个性化定制。凭借过硬品质,公司产品远销东南亚、美洲等市场,今年上半年实现进出口额1.1亿元、同比增长12%,出口量占公司产品75%。
近年来,禄思伟矿业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创新“矿山开采—原料加工—成品制造—现场应用—原料回收再利用”全生命周期循环利用体系,再生资源业务占比大幅提高。该负责人表示:“依托集团技术积淀与全球营销网络优势,我们持续推动耐火材料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性能、可持续的行业解决方案。”
当前,“出海”成为越来越多制造企业的选择。如何帮助企业更好融入国际大市场?池州经开区出台推动创新驱动助力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对首次发生进出口实绩以及进出口额保持增长的企业给予奖补,支持外向型经济做大做强;实施“展会拓市”计划,今年上半年协调组织科居新材料、优拓汽车、杰羽科技、英诺高新材料等外向型企业参加境外展会10余场,给予展位费、人员费最高80%补贴,助力企业成功开拓欧美、东南亚等市场客户150余家,订单额占企业总订单额比例不断提升。
在积极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池州经开区同步加大“引进来”力度,多措并举吸引优质外资项目落地。
7月3日,在位于安徽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的安徽晶纭先进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晶纭材料”)车间内,检验人员正用电子显微镜仔细检查石英环部件的表面光洁度,“这批石英环部件将发往国内一家知名芯片制造企业。”公司运营副总林弘岳介绍,作为园区重点引进的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晶纭材料专注于半导体关键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产品涵盖高纯度石英制品、精密陶瓷部件、碳化硅和硅部件、石英火加工及密封圈等多个技术领域。
林弘岳向记者讲述了企业发展历程:“我们团队拥有深厚的芯片制造行业背景,2021年落户池州经开区后,依托园区完善的产业配套与良好的创新生态,企业实现稳步发展。经过三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开拓,已于2024年底整体搬迁至占地30亩的新厂区,各条生产线陆续投产。”
在全球化竞争格局下,晶纭材料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与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保持深度交流合作。近期在池州经开区管委会的推动下,晶纭材料与韩国企业达成战略合作,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池州经开区依托安徽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与韩中文化协会、日本徽商协会等15家商协会及机构建立紧密联系,现有20余家企业与日韩企业、团队深度开展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合作;加快出海招商频次,积极拓展合作版图,今年已组织5批次招商小分队奔赴日韩,对接项目超40个,新引进半导体用硅部件生产制造项目、东星制药中国区总部项目(落户上海飞地)以及美容口罩及化妆品进出口贸易项目。截至目前,中韩产业园累计引进外资项目28个、总投资达57.4亿元。
池州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琳表示,经开区将坚定不移走开放路、打特色牌,充分发挥安徽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开放平台作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创新采用“基金+柔性招引+产业链招商”组合模式,重点引进日韩人才团队、科创项目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依托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推动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加大稳外贸政策宣贯力度,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全力发展壮大外向型经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