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发展改革委坚持开门教育,聚焦氢氨能企业共性需求,通过搭建政企沟通平台、举办科创沙龙等措施,破解企业市场开拓与技术攻关难题,促进氢氨能产业提质增效。
6月30日,江南产业集中区的艾氢技术(安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生产线正在试生产。这家2024年落户池州的企业,聚焦镁基固态储运氢技术,业务涵盖氢储运服务、氢电源及氢动力产品研发,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安全、经济、便捷的氢气应用解决方案。今年6月,公司首款商业化核心产品“艾氢技术01号自动化镁基模块供氢系统”正式面市。该系统以镁基固态储氢材料为核心,融合自动化、模块化与兼容性设计,可为氢能交通、工业供热等多元场景提供高效灵活的供氢方案,填补了国内模块化固态供氢领域的技术空白。
“优质的镁产业基础和优越的营商环境是我们扎根池州的关键。”艾氢技术(安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旭莹介绍,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储氢材料3000吨,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固态储氢材料供应节点。
“企业商业化初期面临市场开拓难题,这几乎是在池氢氨能企业的共性痛点。”今年3月底,刘旭莹反映的这一问题,引发了市发展改革委的深入思考。市发展改革委立足工作实际,结合正在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建立“季度氢氨能企业座谈会”机制,通过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及行业专家,将分散的诉求整合为系统性解决方案。“座谈会像一座桥梁,把全国的上下游资源‘搬’到了池州家门口。”刘旭莹介绍,今年5月首次座谈会后,企业已与4家行业上下游企业展开合作洽谈。
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不仅打通了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堵点,更让企业在市场开拓中少走弯路。数据显示,我市已招引氢能重大研究平台1个,注册氢能重卡、电解槽等产业链企业13家,孵化虚拟电厂4家,“研发—生产—应用”的产业集群雏形初显。
“如何让催化剂国产化,如何在催化剂领域实现低成本化?”
“第一个途径是采用合金催化剂去提高它的活性,第二个途径是利用协同压缩效应和配体效应,第三个途径是做一些特殊形貌的催化剂… … ”
7月1日,在池州蔚蓝新能源产业研究院举办的氢氨能产业生态科创沙龙上,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的专家与本地企业代表围绕技术攻关展开“头脑风暴”。由市发展改革委指导、池州蔚蓝新能源产业研究院承办的科创沙龙活动,已成为破解氢氨能产业技术瓶颈的重要平台。
“我们要做政企沟通的‘连接器’,更要当技术攻关的‘研究员’和成果转化的‘孵化器’。”研究院院长齐鹏介绍,通过“企业出题、政府搭桥、研究院解题”模式,人才引进效率提升3倍以上。今年上半年,研究院已引进教授3名、博士5名、硕士3名,形成了覆盖氢能材料、装备研发的高端人才梯队。
安徽元素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是这一模式的直接受益者。“研究院的专家团队为我们提供定制化技术服务,解决了企业发展的核心痛点。”公司总经理金玉山表示,依托人才支撑,企业正加速布局氢气单车等民用场景。
“市发展改革委将学习教育成果切实转化为服务效能,围绕氢氨能产业积极谋划发展,构建起‘制—储—输—用’全产业链规划蓝图。”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刘荣华介绍,制氢方面,拟规划建设两个氢氨能生产基地,推进“风光+虚拟电厂+氢氨”等耦合项目落地;储氢领域,艾氢技术研发出全国首台套自动化镁基模块供氢系统,蔚蓝新能源产业研究院正推动稀土基储氢装备研发;输氢环节,推动在港口、码头布局加氢站,试点氢气大规模船舶运输,并探索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用氢场景上,在旅游观光、矿石运输等领域推广氢能无人机、重卡、船舶,并带动电解槽、氢能动力装备等关联产业发展。“后续,我们将持续以务实作风破解难题、以创新思维谋划发展,进一步深化‘政企研’协同机制,重点吸引央企、上市公司等头部企业落户,补强氢能基础设施与重大项目短板,支持氢氨能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推动氢氨能产业迈上新台阶。”刘荣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