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入 动能澎湃
5月的池州大地,高质量发展的热潮在涌动,奋进的力量在激荡。
这段时间,位于池州经开区的安徽钜芯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格外忙碌,公司总投资5亿元的芯片封装测试生产线正在进行紧张调试。这家由江苏南通转移而来的半导体企业依托长三角产业链优势,加强一体化科研攻关和产业协同,产品在光伏组件的细分赛道销售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三。
产业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是打造跨区域产业链、提升区域整体产业链水平的重要路径,类似钜芯半导体项目协作发展的企业在我市还有很多。近年来,我市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池州最大的机遇,以“上进生”的奋斗姿态创造性开展工作,扬“池”所长、形成特色,推动产业链条嵌入越来越紧、城市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开放发展能级越来越高、群众得到实惠越来越多、干事创业氛围越来越浓。
协同共进,扬长补短往前赶
“长三角沪苏浙区域的优势更多在于研发和市场,池州的优势在于生态环境、承载潜力、资源禀赋等,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政策推动下,我们能更好利用两地优势,做大企业、做精产品,不断提升竞争力。”钜芯半导体负责人曹孙根告诉记者,目前他们的产品有七成销往长三角地区。
对标,学习,提升。近年来,我市全面开展对照沪苏浙学习提升行动,重点对标浙江省湖州市主动开展对接交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以竹代塑”推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等一批学习成果相继转化落地。围绕产业、农产品供需、城市治理等10个重点领域,持续深化与上海市长宁区战略合作。今年,我市重点对标学习湖州市,务实推进与上海长宁区友好市区合作、池州芜湖产业对接合作、池州安庆拥江发展合作事项,积极承接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溢出效应,深化G60科创走廊池州(上海)科创中心双向赋能作用,与长三角知名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商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力争完成新落地产业化项目10个、引荐各类人才100人以上。
扬长、补短、追赶。近年来,无论是市领导带队,还是县区、部门主动上门,各领域都与长三角先发城市互动频繁。其中,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都是热门学习考察目的地。依托省级平台,我市与沪苏浙合作共建地区、对口部门加强工作联动,进一步推动干部交流。去年以来,全市已选派337名干部人才到沪苏浙等先发地区跟班学习、挂职锻炼。“过去,我们习惯和自己比,总感觉进步不小。现在和沪苏浙兄弟城市一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大家纷纷感叹。
“园区既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行者,也是受益者。”池州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与浙江泰顺经济开发区深化交流合作,大力推进“管委会+公司”改革,不仅“闯”进了省级以上开发区前10强,还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022年以来,池州高新区“五上”企业年经营性收入突破800亿元,年均增加“五上”企业28家;培育百亿级企业1家、五十亿级企业3家。
池州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只是池州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下好协同发展“一盘棋”的缩影。近年来,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与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池州经开区与上海松江经开区、东至经开区与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合作关系,在思想理念、工作机制、产业发展及营商环境等方面全方位对接。
全面融入长三角以来,池州高质量发展一路高歌。2024年,全市GDP、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6.3% 、7.1%、5% 、4.5%、10.7%,高于长三角全域平均水平0.8、5.1、1.7、3.3、5.1个百分点。
产业共兴,培育发展新动能
2019年,为对接市场需求、升级扩大产能,上海五星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6.3亿元,在池州创立安徽金池新材料有限公司。“选择池州,正是看中了这里的区位交通和产业政策等优势。”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庆健介绍说。
招商引资、招大引强是“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池州推深做实产业链“链长制”,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积极引进培育上海、苏州、南京等地主导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集群式发展。从2018年至今,全市引进沪苏浙地区项目1097个、实际到位资金2856亿元。
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池州科创中心,自2023年开园以来已经入驻企业33家,引进产业领军人才14人、团队3个,招引落户亿元以上项目10个。近年来,我市依托省级半导体产业基地,分别在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上海松江建设3处“飞地”,设立飞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举办“安徽‘双创汇’·走进科创中心”等活动,着力打造高水平研发创新、产业孵化、招才引智、开放交流“四个中心”,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发展。今年3月,我市提前一年创成省级创新型城市。一季度,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2% ,半导体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
围绕合作共建,我市与浙江杭州、嘉兴等10个长三角城市签署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协议。加强与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等战略合作,联合上海宝钢金属公司共同组建镁基新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发起成立镁基固态储氢及其关键材料产业联盟,江南轻合金新材料研究院、镁铝合金检验检测中心等创新平台揭牌运行。华宇电子、安芯电子、钜芯半导体等企业均通过国际汽车联盟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具备车规级芯片封装或生产能力。
年产30万吨高性能镁基轻合金及深加工项目成功实现“出镁”,池州综合智慧物流园、碳一新能源、钜友汽车零部件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或签约落地。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1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68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新引进沪苏浙亿元以上项目43个,在建沪苏浙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136.67亿元,在“长三角朋友圈”中“圈”出新动力。
“同城”共享,绘就民生“幸福圈”
一张网,跨省出行如串门。
现在,池州到黄山只需半小时,杭州到九华山2小时,上海到九华山3个多小时……这是池黄高铁开通后带来的最显著变化——长三角更“近”了。“五一”小长假,池黄高铁车票因短途游的火爆迅速售罄,AI辅助制订的旅游攻略、提供的行程导引让出游更加省心,推陈出新的文化活动受到游客追捧… …
九华山机场T2航站楼、乌沙港区公用码头正式投入运营,池州长江公铁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合池铁路、S40宁枞高速池州段即将动工,与南京、太仓等长三角区域10个港口合作开展多式联运、安徽自贸试验区池州联动创新区启动实施、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池州发挥“ 水陆空立体联运”优势,加快融入“高速上的长三角”“轨道上的长三角”“航道上的长三角”“翅膀上的长三角”。
一扇门,关键小事跨域办。
2019年5月,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上线。启用之初,仅有30项企业事项和21项个人事项可异地就近办理,9类电子证照可共享互认。短短6年间,跨省通办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已增加到近200项,实现40余类高频电子证照高效共享互认。
一张卡,优质资源全域享。
去年7月,居民服务“一卡通”皖美约“惠”长三角暨“社保卡安徽文旅一卡通”启动仪式在池举行。“一卡”畅游长三角,“同城待遇”可感可及。日前,江苏南京游客朱琴琴通过社会保障卡预约后走进池州市博物馆。“通过社会保障卡住酒店游景区,能享受更大的优惠。”沈先生说。如今,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实现52个居民服务事项“一卡通”,超千家文旅、商超等消费场所实现“一卡通”。
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全市10所学校与上海市松江区10所优质校进行结对共建、市人民医院等9家医院与上海华山医院等29家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32家定点医疗机构与长三角8.8万余家联网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发布《长三角森林旅游和康养产业区域一体化发展(池州)宣言》,认定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9个、纳入建设6个,25个基地一季度农产品在沪苏浙地区销量和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1.8%、 16.9% … …
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办事一个章、民生一卡通……一体化的发展红利正在转化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幸福红利”。
“我们将按照《池州市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25年工作要点》要求,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在与长三角地区深度耦合中构建起更具韧性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更高的标准干在实处,推动一批标志性成果落地。”市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眼下,越来越多的“池州造”产品,正加速飞往长三角各地。初夏时节,池州港,车辆穿梭、货物起落,一片繁忙景象。远处,天蓝江阔、百舸争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