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水利局获悉,我市积极探索水土流失治理新路径,创新推行“自主投资、以效定补”试点模式,构建“企业投一点、群众出一点、政府补一点”多元投入机制,有效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在资金投入机制上,推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建立起涵盖“发布公告—自主申报—审核公示—签订合同—组织实施—工程验收—兑付资金”全流程奖补管理体系,撬动1052万元社会资本参与,吸引1500余人次投身水土流失治理,实现了从被动治理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在生态治理实践中,我市探索出“地表径流调控、沟道水沙集聚、坡面植被恢复、挡墙边坡加固”4项关键举措。试点项目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1508亩,建成坡改梯田213亩、水土保持林和经果林1032亩,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近1.1万吨,林草植被覆盖率提升21.9%,径流拦蓄利用量达1万立方米,让荒山变青山。
通过治理,经果林成活率达95% ,茶叶、翠冠梨等有机农产品产量平均增长18%。通过打造“经济林+黄精”“经济林+茶叶”等特色农业模式,培育“源九黄”“九华府”等品牌,试点项目主体年收益增长约15% ,带动周边3300余名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6500元,实现了“青山”向“金山”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