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创优营商环境为企服务 > 工作简报

【池州市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工作简报2025年第4期】贺东在池州高新区调研、开展第三十场“池”久满意面对面活动时强调 千方百计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全力以赴护航企业平稳发展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市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4-29 11:56
[字体:]


4月9日下午,市长贺东赴池州高新区调研,并开展第三十场“池”久满意面对面活动。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千方百计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全力以赴护航企业平稳发展。
   在中材(池州)节能新材料有限公司、池州市伟宏铝业有限公司,贺东实地察看项目规划建设情况,叮嘱相关负责人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倒排工期、抢抓进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力争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发挥效益。他指出,项目建设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各地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扎实做好各类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切实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添动能、增后劲。
   在安徽西恩循环科技有限公司,贺东主持召开座谈会,现场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问题。他勉励企业要坚定发展信心,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持续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始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落实落细各项防范措施,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红线。贵池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要紧盯企业发展难题,加大协调解决力度,进一步强化供应链金融等要素支持,积极帮助企业招引战略投资者和谋划申报项目,充分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助力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专班工作】

4月3日,市营商环境办赴安徽宝镁公司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重点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

         4月11日,市营商环境办研究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办理工作。

4月18-25日, 市营商环境办谋划《创优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任务清单(2025版)》有关事宜。

4月24日,市营商环境办召开有关企业诉求问题办理协调会。

         4月28日,市营商环境办会同市中级法院召开府院联动暨办理破产工作座谈会。

 

 

 

【县区动态】

    青阳县:以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高质量发展“靠前服务做企后盾。推行“1+X”模式,由派出所牵头,联合园区安委会、县政法单位、县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定期到企业内部开展安全防范检查。2024年以来,共开展联合行动4次,检查企业150余家次,整改安全隐患5处。“刚柔并济护企前行。实施“繁简分流”“简案快审”机制,组建执破融合团队。2024年以来,审结破产案件37件,平均办理周期仅为46天,助推18家“僵尸企业”有序退出,化解债务1.3亿余元,盘活土地156亩,安置职工120名。“精准把脉稳企根基。抽调22名骨干法律工作者组成6个“法律服务进万企”宣讲服务团,2024年以来,开展法律、政策宣讲培训126场次,实地走访347家民营企业,为企业梳理法律风险151个,提出法律意见建议247条。

 

   九华山风景区:强化三项举措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抓项目谋划。围绕景区提质扩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存量项目盘活等方面,紧盯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两新”“两重”等支持领域,精心谋划申报项目。1-3月,共谋划储备对上争取文旅项目7个,总投资92亿元,拟争取各类资金15亿元。抓招商引资整合招商引资力量,组建6支招商团,精准绘制产业招商图谱,详细制定重点招引项目清单,实施精准招商。1-3月,重点对接茶仙子文化艺术酒店、九华河水岸画廊等文旅项目6个,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个。抓企业培育。建立在库企业联系服务机制、临规临限企业动态培育等机制,对42家在库企业开展定期走访,对12家临规临限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培育,对28家新开业企业逐户摸排,构建梯次培育格局。1-3月,新增纳规纳限文旅企业13家。

 

【部门传真】

市应急局:多措并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清单式管理。印发安全生产现场执法检查规范,对执法全流程进行细致梳理,让现场执法工作有章可循。梳理应急管理综合执法事项指导目录344项,为执法人员提供清晰明确的执法依据,确保执法工作精准高效。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制定安全生产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8项,以柔性执法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助力企业在规范中稳健发展。智慧型监管。落实分类分级监管,原则上一家企业对应一个执法主体,避免重复执法、选择性执法和执法缺位。构建安全生产“智慧监管”模式,推广运用“互联网+执法”系统,实现行政执法全过程“上线入网”。一季度全市应急管理检查发现问题隐患1340项,专家指导帮扶企业36次。柔性化执法。深入开展应急管理领域涉企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整治,重点整治过度执法、粗暴执法、趋利性执法、选择性执法、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问题。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通过日常监督+综合监督等方式,定期对执法行为、执法案卷进行全面审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