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蝶变”满目新
乡村建设如火如荼
乡村振兴,向美而行。
“罗城是个好地方,松林竹海古村庄,小桥流水石板路,莺歌燕舞梨花香。”在贵池区墩上街道罗城民歌传习所,罗城民歌省级传承人姜梦玉正带着村民学唱民歌,热情嘹亮的歌声唱出了大家对美好乡村的赞美。“我们罗城村现在就像歌里唱的一模一样,生活越过越好。”姜梦玉感慨。
近年来,罗城村不断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完成了演武堂、沿河石板路、村口古戏台、巾帼牌坊等历史建筑、环境要素、基础设施的保护利用,开展了村庄风貌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引导村民以徽派建筑风格翻建新房,拆除不协调的搭建物,村内一切建设活动都在按规划进行。”罗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陶有祥说,罗城村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突出乡村特色,引入文旅田园综合体,全力打造“百亩花海、千亩梨园、万亩竹林”,去年罗城村共接待游客3万人次,为村集体带来旅游收入15万元。
我市聚焦生态宜居,按照“面上整体提升、线上重点培育、点上打造精品”建设思路,倾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位于青阳县陵阳镇礼貌山麓的沙埂村,是一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共有16个村民组1900余人。以前,村里有不少村民依山而居,用水用电不方便,垃圾杂物乱堆放。
2019年,沙埂村依托古镇古村落改建工程,对村庄布局进行统一设计、精心打造。如今,百余栋白墙黛瓦的徽派楼房绕着村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有序排开,沙埂村开启了“华丽蝶变”。
“现在的居住条件相比以前好太多了,公路通到家门口,水电气网一应俱全,不比城里差。”谈起眼下的生活,村民郑胜祥喜笑颜开,“我们曾经住过的地方变化也很大,发展起了文旅项目,许多游客来游玩。我去打零工,一天能挣200多元呢。”
从杂乱无序到错落有致,从无人问津到“诗与远方”。穿行在池州大地,处处有绿、步步皆景。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454个、在建165个,全市80%的行政村都建有中心村;573个自然村完成美丽宜居建设,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95%,213个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人居环境连续两年位居全省优秀等次。
日前,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2023年首批200个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名单,我市有13个村入选,入选率居全省第一,是全省唯一一个所有县区精品示范村获批数量均在3个及以上的市。据介绍,目前13个村建设规划已通过市级评审,共谋划218个建设项目。
乡村振兴风生水起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愿景。“去年上半年,我们村第一次给村民分红,每人分了200元,大家非常开心。”石台县丁香镇丁香村党支部书记王果兵说。
“看得见”的集体资产变成了老百姓手上“摸得着”的股份红利。“我们家一共6口人,按一股200元,分到了1200元。”村民程自胜喜笑颜开,在他看来,村里有这么好的福利,得益于“三变”改革。
2018年,丁香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积极盘活闲置资产,不断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丁香村先是拆除危旧房建成乡村振兴创业园,如今创业园建有标准化厂房、就业培训中心,职工食堂、周转房等,吸引34家个体经营户及小微企业入驻,带动周边440余名村民就业,其中脱贫人口86人,创业园每年为村民带来约25万元分红。
尝到了甜头,丁香村“三变”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该村通过出租电商综合大楼、积极发展香榧产业、激活林业经济等多种渠道,不断做大村集体经济。2023年,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21万元,纯收入91万元。
“今年每位村民能领到300元的分红啦。”王果兵说,分红不是终点,而是幸福生活的新起点。丁香村将以乡村振兴创业园为基础,坚定不移壮大集体经济,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我市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发展乡村旅游经济,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将军村位于青阳县朱备镇,历史文化悠久,境内自然与旅游资源丰富。过去,村民靠种茶、采茶为生,经济收入较低。2018年,朱备镇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广“三变”改革经验。将军村抓住这一契机,成功打造了九华后海景区项目。该项目采取“企业+村经济联合社+农户”经营理念,提出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民及旅游从业者”的活力型“三变”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下,村集体(村经济联合社)以村集体经营房产、土地入股旅游项目,村民除分享固定分红外,还可以通过企业用工、土特产店铺、民宿经营等与后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实现合作共赢。”将军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牛贤俊介绍,2023年,该村集体收入达60万元以上。
去年下半年,将军村又新建了5间旅游驿站,其中3间用于开办生活便利超市、非遗产品展销台和特色小吃点。村里生产的布鞋、木榨油等特色产品在这里展销,不仅给游客提供了便利,还能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截至目前,全市603个行政村全部进行了“三变”改革。去年,村集体从“三变”项目获得收益5.49亿元;全市新增集体经济强村31个,现有经济强村达到216个。2023年,池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22415元,位居全省第6位;增速达8.8%,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8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1位。
“今年,我市将持续抓好粮食生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和美乡村建设、长江十年禁渔、农业农村改革等重点任务,着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文明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