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务要闻

不负绿水青山 方得金山银山

阅读次数: 作者:记者 邓柱 信息来源:池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2-07-07 08:11
[字体:]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并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平天湖水光潋滟,秋浦河清流蜿蜒。盛夏的池州,美得让人沉醉。萦绕着美丽画卷的,是一串串强劲有力的发展“音符”:1-5月全市主要指标增长快于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12.8%、15%、5.5%,比全省高7.4、5.3、4.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5、2位。动能转换优化提速,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8.3%,比全省高2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
  池州是一座区位优越的滨江之城、自然秀美的生态绿城、享有盛誉的旅游名城、正在崛起的产业新城,绿色是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也是最坚实的发展基础。两年来,全市上下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坚定落实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要求,按照省委提出的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的绿色池州、产业结构优化的创新池州、群众生活优越的幸福池州”的定位,奋力拉高标杆、争先进位,着力扬池所长、构筑特色,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有效路径,切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立市守护好山好水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画面尽在抬眼之间。7月1日,在贵池区棠溪镇双合村,综合监管网格员胡建斌正骑着摩托车在村里巡逻。看到村民门口洗菜淘米的沟渠中有不少漂浮物,胡建斌停下车把漂浮物一一捞了上来。胡建斌身份的转变,缘于去年我市创新设立的绿水青山综合监管“一员制”模式。“面上统一管”“小事有人做”“事事能闭环”的乡村治理体系,让村居治理实现了从自治、共治到智治的治理变迁。7月3日上午,东至县张溪镇历山村汪李组村民李赛华来到离家不远的大历山风景名胜区东北入口处,望着碧绿的草坪、葱郁的绿树、绽放的野花,深深地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爽快和惬意。截至目前,《大历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已获得省政府批复,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已全部完工,累计投资5700余万元。2021年以来,我市修复废弃和关闭矿山共28座,修复面积363.94公顷,投入资金约6201.68万元。目前,全市在册矿山共122家,已创建市级绿色矿山49家,其中8家入选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库,8家正在申报省级绿色矿山。

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省级试点深入开展、提前一年实现长江池州段全面禁捕,实现“一江碧水向东流”,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地表水水质优良率、森林覆盖率均稳居全省前列……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池州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史,也是一段环境保护更加严格、生态文明深入人心的发展历程。
  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
  6月21日,总投资73.44亿元的石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签约;6月27日,东至县举行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天道新能源、国华能源等六个项目总投资210.91亿元,为该县实施工业增加值三年倍增计划注入强劲动力。同日,总投资30亿元的池州起帆电线电缆产业园建设项目开工仪式在池州高新区举行。项目建成达产后,可解决就业2000余人,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年税收3亿元以上。
  作为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之一,池州充分发挥生态环境良好、交通区位便捷、发展空间广阔等优势,加强与沪苏浙市、县(区)的对口合作、结对共建,努力做好“引进来、走出去”两篇文章。加快推进东部产业新城建设,提升高端旅游康养服务供给与长三角地区需求的适配性,推动特色优质农产品深度融入长三角消费大市场,努力打造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重要休闲康养地和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地。

守住这方净土,池州未负重托。如今,“绿色发展”不仅成为池州企业界的共识,更在池州大地上结出累累硕果。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我们将锚定时间节点,集中各方人力物力,大干快上,全面推进各子项目建设,确保实现‘两年建成、三年投产’总目标。”安徽宝镁轻合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长春告诉记者。目前,安徽宝镁30万吨镁基轻合金项目主厂区已正式开工建设。
  日前,池州市软件产业园在市经开区正式揭牌,全部建成预计汇聚软件企业100家以上。1-5月份,我市半导体产业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8.6%,高于全省战新基地增速32.1个百分点,增速居27个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中第二。全市有15户半导体产业企业实现产值达亿元以上,实现增加值增长50.5%。
  山景、水景、林景、路景、村景,池州处处皆风景。通过深化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彰显九华山的龙头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以杏花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升金湖和牯牛降为重点的自然生态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旅游康养服务供给的品质,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西山焦枣、九华黄精、霄坑绿茶等一批“独一份”“好中优”的特色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品牌声名远播。
  生态红利全民共享
  走在池州的街头,翠绿的山峦、荫郁的街道、多彩的花圃尽收眼底,沁人心脾的清香让八方游客陶醉于处处皆绿色的城市幸福美景。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近日,一段关于我市平天湖的短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位于平天湖风景区一处“天路”呈现出长路在水、浑然天成的视觉效果。6月11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汪文斌等转发了该视频,新华社客户端用中英文版的视频向世界推介平天湖。
  “2021年冬季,栖息于月亮湖湿地的小天鹅数量达到420只,白鹤6只、鸿雁26只、灰雁31只,豆雁100多只,白骨顶、绿翅鸭近1000只。这也是2010年以来在月亮湖越冬栖息的候鸟最多的一年。”池州市野生鸟类保护志愿者协会会长汪湜认为,在城市主城区有野生小天鹅越冬栖息,这在全国都非常罕见,说明我们城市的生态环境非常好。
  “山峦青翠、河流清澈、空气清新,人居环境优美。”这是池州荣获201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时获得的评价。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作为土生土长的池州人,78岁的老人赵红军多次收到在大城市工作的儿子和媳妇的邀请,可他始终对池州恋恋不舍,不愿离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让我很幸福,也很知足。”他说。
  盛夏的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天一色,草木葳蕤,须浮鸥、白鹭、斑嘴鸭等夏候鸟悠闲地在湖面嬉戏觅食,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处处皆美景,人在画中游。每逢假期,来此旅游、观鸟的游客特别多。”东至县胜利镇康华村村民章华说。
  “废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村头有树荫,河里有鱼虾……”在全市乡村,定时收集垃圾的环卫车成了一道风景,以前城市才有的垃圾箱、垃圾车等公共设施,如今在农村随处可见。美丽乡村成了池州的“金名片”、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6月28日上午10:28,全长33.2公里的合肥至枞阳高速公路吕亭南枢纽至枞阳北段正式通车运营,意味着从池州前往合肥的车程大大缩短。曾因交通瓶颈制约着城市发展的池州,先后跨入“游轮时代”“航空时代”“高铁时代”,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构建,不仅为市民出行提供了多种选择,而且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源源不断向池州汇聚。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今年,我市民生实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10件省定民生大事+10件省定关键小事+10件市级民生实事”。“民生工作怎么干、广大群众说了算。”目前,我市正在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推进文明创建、基层党建、城市建设“三建同创”,实行“需求请群众提、过程请群众督、效果请群众评”,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动态优化具体事项和工作措施,确保政府“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青山闪耀着绿色的光芒,绿水跳跃着生命的脉动——池州,正展示出跨越发展的绰约风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