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县小河镇东庄村的成硒生态农业园里,累累硕果挂满枝头,丰收的场景甚是喜人。
对于很多城里人来说,周末是娱乐休闲、放松身心的日子,石台县丁香镇库山村胡素芳却很忙碌。从清早开始,她就要开始准备食材,迎接客人的到来。“这几年村里环境好了,游客都愿意来玩,我家的农家乐小饭店一年下来也能赚个万把块钱。”
库山村四面环山,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基础薄弱,曾经是石台县的贫困村。2016年成功出列以后,库山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农耕文化资源,举办农耕文化节,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年,成了闻名遐迩的旅游村。昔日的贫困村摘掉了“穷”帽子,走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历史交汇期。做好两者的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池州市经济发展“增总量、提质量、缩差距”三年提升计划(2020—2022年)》对此提出了目标,明确了任务。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目标任务:坚持目标标准,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动态清零“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落实贫困县“四个不摘”,加大“双基”建设力度,确保石台县高质量脱贫摘帽。全面推广“四带一自”“三有一网”产业扶贫模式,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2020年4月29日,对于池州和石台来说,都是一个必将被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省政府正式公告,石台县等全省9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
这是历史的答卷!
石台曾是我市唯一的贫困县,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35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966人,贫困发生率27.71%。
六年来,我市把石台脱贫摘帽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举全市之力、聚全市之智,确保石台县高质量摘帽。
六年间,石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稳步提升。截至2019年底,累计脱贫7831户24011人,剩余贫困人口173户426人,贫困发生率为0.49%;3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村均集体收入14.2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双基”建设明显改善。
这是崭新的起点!
池州市、石台县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翻开了新的一页、踏上了新的征程!
“石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后,我们将持续发扬钉钉子精神,下足绣花功夫,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促进石台县域发展,依托石台资源禀赋,打好健康、富硒、旅游三张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产业扶持,促进园区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奋力书写摘帽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市扶贫开发局局长吴作知说。
六年来,我市坚持“抓石台、促全市”,脱贫攻坚顺利推进。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市实现9.99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8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8%下降至2019年底的0.12%。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今年,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的目标任务是确保剩余688户、1610人如期顺利脱贫,石台县摘帽退出,巩固近10万人脱贫成果。
我市按照“冲刺三个月,实现全整改;奋战三季度,夺取全胜利”的总体要求,全面克服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全面解决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全面推进收官之年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为高质量通过国家普查、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一是从严从实抓整改,确保6月上旬前各类问题整改取得实质性成效,6月底前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清零。二是千方百计稳增收,加快推进产业扶贫提质增效、扶贫项目开工完工、扶贫车间与龙头企业全面达产达效,切实抓好消费扶贫,用好扶贫小额信贷,帮助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就业实现持续增收。三是聚焦合力强帮扶,统筹各方资源,落实倾斜支持,强化后续跟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强化“单位包村、干部包户”联系帮扶,深入推进“十大工程”,持续研判疫情影响,精准落实帮扶举措。四是精心谋划促衔接,坚持稳步推进减贫战略,着力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坚持“输血”“造血”并重,激发内生动力,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6月20日,我市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行动”动员部署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启动“百日行动”,坚决夺取“战疫”“战贫”双胜利,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目标任务:立足富硒、绿色、生态优势,完善现代农业设施,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到2022年,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5个,推动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转型升级为省级农业产业园,优质生态茶园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九华黄精基地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秋浦花鳜养殖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富硒农产品基地达到10万亩以上。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发展有势头,农民致富才有奔头。
青阳县酉华镇乐元村是全国“一村一品”中药材专业示范村。近年来,这个村依托九华黄精产业优势,充分发挥黄精全省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带动当地村民增收。全村贫困人口37户61人,半数以上通过黄精产业带动实现增收。
依靠独特的资源禀赋,突出“特”和“优”,近年来,我市着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市特色农业主要有茶、九华黄精、鳜鱼、皖南土鸡、西山焦枣、硒农产品、食用菌、山茱萸等,目前主要发展茶、九华黄精、鳜鱼、皖南土鸡四大特色产业(以下简称“四业”)。截止到2019年,全市茶园种植面积达34.6万亩,九华黄精种植面积达1.5万亩,鳜鱼主养面积达到0.7万亩,皖南土鸡出栏1500万羽。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江兴来表示,围绕“三年提升计划”提出的目标,我市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链条化推动特色农业发展。
推进规模化发展。围绕“一市四业”的思路,重点打造“中国鳜鱼之乡”,贵池、东至重点打造鳜鱼、茶叶、皖南土鸡产业,石台县重点打造茶叶产业,青阳县重点打造九华黄精、皖南土鸡产业。
推进标准化发展。推广绿色生产模式,开展不使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试点,开展标准化体系建设,鼓励申报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到2022年,力争创建一个国家级标准。
推进品牌化发展。重点打造“池州生鲜”区域公用品牌,分类打造子品牌。积极培育企业品牌,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鼓励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力争每2年新增1个驰名商标。
推进链条化发展。强化科技攻关,加强与科学院所合作,建设科研平台,走融合发展道路。开展农旅融合,依托特色产业资源,引导特色产业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打造5条农旅精品线路。
展望2022年,在总量方面,全市特色产业将具有一定规模,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6万亩,九华黄精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鳜鱼主养面积达到2万亩,皖南土鸡年出栏量达到5000万羽;在质量提升上,各县区“一县一业”的特色农业布局基本形成,在长三角销售收入达80亿元以上;在品牌打造上,“池州生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形成一定知名度,分类打造区域公用子品牌10家以上,“池州生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20亿元。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目标任务:坚持培优引强、发展精深加工,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0户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加快“池州生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广,支持创建“九华山”“秋浦河”“升金湖”“石台硒品”等区域公用子品牌,每年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30个以上。深入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实现电商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积极构建和优化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20个、示范家庭农场270个。
龙头舞,产业兴。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转型发展等一系列行动举措,正带领着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
截止到2019年,全市现有市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35家;市以上示范联合体达到41家,其中省示范联合体22家;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2739个、1778个,分别新增206个、48个。
201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共有107家,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首次实现了5亿元以上企业零的突破;全市共新增“三品一标”77个,总数达到289个,石台硒茶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今年6月,省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委员会公布了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全省共999家企业入选,我市安徽国润茶业有限公司等35家企业榜上有名。
未来三年,我市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抓园区促加工。依托全市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按照“一县一业”的思路,打造长三角特色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重点帮助东至县、石台县建设省级农业产业园。到2022年,力争实现年均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幅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粮油、茶叶、九华黄精等主要农产品转化率达到70%以上,实现5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家,力争实现园区销售收入30亿元。
抓招商育主体。立足我市资源特色,积极谋划项目。加强招商引资,组织农业农村系统招商小分队主动对接沪苏浙转移产业、企业,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外出招商。壮大一批骨干企业,指导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培育2个5亿元以上企业,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均新增10家以上,年均新增6个省示范社、8个省示范家庭农场。
抓专班促特色。产业发展专班积极开展调研,明确产业发展思路,分类打造各个产业,加快产业发展。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基地,立足“茶、九华黄精、秋浦花鳜、皖南土鸡”等特色产业,以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打造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积极打造“池州生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分类打造“九华佛茶”“秋浦花鳜”“九华黄精”等区域公用子品牌,通过新组建的池州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品牌推介、宣传和运作,实现“母子品牌”共同发展。利用年货节、推介会、博览会等承展主体,加强特色品牌宣传,全面提升我市以特色农产品为代表的农产品公用品牌知名度。
抓融合促销售。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进农旅融合,打造农旅精品线路,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优化升级工作,推广“电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到2022年,农产品电商销售收入达到25亿元。
加快生态宜居乡村建设
目标任务: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抓好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鼓励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加快山区水源补短板,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支持贵池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初夏时节,贵池区里山街道元四村避暑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蓝天白云下,清澈的溪水穿村而过;村道小路、房前屋后干干净净、鲜花怒放;路旁的文化墙上,一幅幅生动的宣传画,传递着乡风文明新风尚……近几年来,元四村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要求,持续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打造乡村振兴“元四版”,成为贵池区展现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的一道靓丽风景。
近年来,我市紧盯“三大革命”“三大提升”任务,一手抓点上突破、一手抓面上提升,全面掀起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热潮。全市累计建成并通过省级验收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233个,在建128个。截止到2019年底,已完成改厕225896户,卫生厕所普及率为77.9%。各地不停歇打响人居环境整治春夏秋冬四季攻势,农村“五清一改”行动深入开展。
今年,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将建成省级中心村361个,远超省委、省政府下达的任务数;计划完成改厕22427户,卫生厕所普及率将达到85%,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目标。农村“五清一改”行动今年已组织24万余人次参与,清理沟塘1792口,清理沟渠2232公里,清理乱搭乱建4349户,清理废旧广告6125户,清理无功能建筑22万平方米,清理残垣断壁3199处。同时,通过培育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户100户、县区级“美丽庭院”示范户1000户、乡镇级“美丽庭院”示范户10000户,实现“美丽庭院”由“几村美”到“村村美”,“一处美”到“一片美”的建设目标。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极具池州特色、既有“颜值”,又有“气质”,更具发展“潜质”的美丽乡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旅游+农业”催生的新业态推动着我市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已成为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的重要支撑。目前,全市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心村初步实现依“景”转型、借“游”发展,逐步探索了既有投入又有产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与此同时,各地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化合作社等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引导广大农民就近就业、就近创业,提升农民增收致富水平,带动贫困人口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
美起来、富起来的同时,乡风文明也在同步“升级”。我市继续坚持把弘扬乡风文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硬件软件两手抓,连续举办“美丽乡村文艺汇演”,展示农民群众新风尚。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好人好事”和“五星户”“七星户”等系列评选活动,引导村民以好为荣、向好看齐,弘扬优秀乡土文化,促进农民群众精神面貌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池州,在乡村振兴这份考卷上,正在留下别样的精彩,让美丽乡村成为美丽池州的鲜明底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