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发布厅 > 往期回顾

强化水土保持 守护绿水青山—2020年度水土保持新闻发布会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府新闻办 发布时间:2020-05-26 17:09
[字体:]

发布时间:2020年5月22日

发布地点:市水利局二楼会议室

发布人:市水利局副局长鲁绪文

视频地址:http://www.chizhou.gov.cn/News/show/427813.html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而土壤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因为在自然条件下,生成1厘米厚的土层平均需要120~400年的时间。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层厚度均在1厘米以上。水土流失问题已引起了普遍关注。我国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一、我市水土流失基本情况

根据2018年安徽省水土保持公报,2018年,池州市水土流失面积为1207.47km²,占总土地面积的14.6%。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987.28km²,中度水土流失面积135.42km²,强烈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84.77km²,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1.76%、11.22%、7.02%,水土流失以轻度和中度为主。

二、近年来水土保持工作成效

近年来我市坚持规划引领,开展水土流失系统治理。编制《池州市水土保持规划(2018-2030年)》,以“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水土资源”为主线,分区确定水土保持防治方略、目标与总体布局,提出预防、治理、监测、监管和近期重点项目规划,为全市开展水土流失防治,维护生态系统、促进江河治理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一)监管力度有较大提升

一是实现“两率先”。率先启动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改革。在全省率先制定《池州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实施细则(试行)》,明确实施内容、实施主体、实施步骤、结果应用及监管有关要求及相关保障措施等内容。着力打造“宽进、快办、严管、便民、公开”的审批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和群众跑政府的次数,优化办事创业和营商环境。

率先完成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图斑复核工作。历时14天,出动复核人员12人,行程3000余公里,对全市795个水土保持未批先建、超出责任范围疑似图斑进行现场复核,确认生产建设项目扰动情况、记录项目属性信息、拍摄现场照片、建立违法项目清单,精细化管理图斑。

二是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根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及市绿色矿山创建要求,把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摆上了更加突出位置,2019年,全市共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12件,接收验收材料报备9件。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落实部省级、市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任务,2019年共检查部省级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的生产建设项目共43个,下发监督检查函23份;检查市级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的生产建设项目66个,下发监督检查函37份。强化违法违规生产建设项目处罚。2019年水利部、省水利厅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下发疑似违规图斑346个,经现场核查需依法依规编制水土保持方案项目116个,现已全部下发限期整改通知。

(二)综合治理取得积极成效

通过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全市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小,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市共投资1.52亿元,建设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25处,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km²。

“十三五”期间,我市共投资1.48亿元,建设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17处,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9km²。

2019年,全市共实施5处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444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90平方公里。今年,全市将推进实施6处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5633万元。

贵池区江村小流域水保监测站评为全省优秀站点,获3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

(三)工作方法有创新

一是监管有创新。根据《水利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加强水土保持监管的意见》(水保〔2019〕160号)、《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办公的通知》(办水保〔2019〕172号)精神,充分发挥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作用,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构建科学高效支撑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科学有效监管,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监管效能。

二是宣传有创新。举办全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培训,邀请县、乡镇、重点生产建设单位及部门等120余人参加培训,分发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资料汇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义务告知书,提高全市水土保持监管能力。同时开展水土保持宣传进机关、进校园、进乡村、进企业“四进”活动,发放水土保持法宣传手册1000份,张贴宣传标语20条,接待咨询50余次,切实提高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

三是治理有创新。我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创新工作理念,采取“三结合”模式,打造水保亮点。结合精准扶贫。石台县林茶村是全国重点贫困村,为彻底整治农村“脏、乱、差”,从“面子”上改变农村现状,2016年,我市争取项目投资在该村实施了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六项措施的实施,构建“三面两点一线”(三面:林地、园地、耕地;两点:村庄、拦河堰;一线:河道)措施防治体系,建设林茶河沿岸生态廊道,打造林茶河生态文化村。

结合美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通过对河道进行清淤,对河道两岸古道进行修缮,对驳岸两侧环境进行整治和提升的方式,加强村庄的环境整治,助力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致力于打造水土保持精品亮点工程,做到建设一处、发挥效益一处、群众点赞一处。结合旅游开发。在池州市杏花村文化旅游园实施杏花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结合谷塘圩堤防、天生湖泵站、国家重点水土保持项目等水系贯通工程项目,水利工程景观与园区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构建了“一路二水三区”生态旅游风貌,称为“天下第一村”,2017年被水利部列为“国家级水利旅游风景区”。

近年来我局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系统综合施策,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新突破,2018年我市水土保持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取得全省第二名,2019年我市水土保持目标绩效管理考核上升至全省第一名。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一)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

一加强源头管控,从严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注重生态红线等敏感区域的管控。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跟踪检查和验收核查,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对在建项目做到检查全覆盖,及时督促问题整改,对性质恶劣的坚决给予处罚,维护法律权威。对可能存在水土流失问题的自主验收报备项目,重点抽查核查。三完成卫星遥感核查整改,按时完成2019年核查整改工作,配合省厅开展基于2020年遥感影像的全省生产建设活动监管,做好扰动图斑现场复核和合规性分析工作。

(二)加快推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一是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按照进度目标,倒排工期,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项目实施。要规范项目建设管理,落实项目建设公示制,保障群众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打造阳光工程。二是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结合本地水土流失防治现状,综合考虑扶贫开发等因素,确定合理可行的小流域治理项目,统筹项目设计,做好项目储备,确保每个县有2个以上项目储备。三是紧抓项目验收工作,加快2019年已完项目验收,严格验收标准,对照批复的实施方案和标准规范核查项目实施成效,对未完成治理任务和质量不达标的,不予通过验收。

(三)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一是探索建立“水保监管+检察官”模式。大力推进水土保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联合检察机关,在市、县两级水土保持主管部门派驻了检察室,建立了案件线索移交工作机制,建立现场联合督查机制,水保执法人员与检察官一同深入水土保持违法现场,共同处理水土保持违法行为。对破坏生态行为“零容忍”,让制度“长牙”。

二是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监管协作机制。联合发改、住建、经信、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多部门,建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协作机制,完善水土保持信息共享机制,探索水土保持监管联动机制,建立水土保持验收协同机制。促进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提质增效。

三是探索建立水土保持宣传机制。通过报刊媒体、设置大型户外宣传牌等多形式开展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重大水土保持违法案件,面向社会发布听证公告,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生产建设单位代表现场旁听听证会,达到宣传、警示和引导的作用,提高大众水土保持法治意识,自觉维护生态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